打造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
2025-05-21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江小英 陈玉梅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本版特刊发《打造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一文,探讨特殊儿童阅读教育的诉求与多方协同的实施路径。

江小英老师为特殊儿童讲读绘本故事。

江小英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特殊儿童阅读活动。江小英供图

  编者按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本版特刊发《打造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一文,探讨特殊儿童阅读教育的诉求与多方协同的实施路径。阅读不仅是特殊儿童认知世界、融入社会的桥梁,更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生命完整性的重要载体。愿每一份努力,都能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阅读的灯,照亮他们与社会对话、与未来相拥的旅程。

  1 打造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时代诉求

  阅读是特殊儿童平等参与社会、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特殊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阅读权益的保障是教育公平与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文件《儿童读物在残疾儿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强调特殊儿童比普通儿童更需要丰富、优质的图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儿童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阅读需求和权益逐步得到保障。特殊儿童阅读权益的实现,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更是人类突破身心限制的永恒命题。阅读作为特殊儿童认知世界的解码器、社会参与的通行证和精神成长的催化剂,其价值已超越知识获取层面,升华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前,特殊儿童阅读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要不要读”“读什么”转向“怎么读更有效”,折射出对高质量阅读教育的时代诉求和价值转向。在此背景下,构建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成为破解特殊儿童阅读教育难题的关键路径。该生态圈以“公平适切”为基石,通过动态协同机制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协作支持网络,这是实现特殊儿童通过阅读获得美好生活、抵达生命完整性的重要路径。

  2 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内涵和特征

  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主体是特殊儿童,其核心育人目标聚焦于“全人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发展视为多层次环境系统中的动态过程,为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强调个体与微系统(家庭、学校)、中间系统(家校互动)、外层系统(社区服务)及宏观系统(政策文化)的交互作用。在此理论框架下,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可界定为: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特殊儿童的认知特征与发展需求为圆心,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运作,打造一个公平、适切、多元且动态的无障碍阅读支持体系,为特殊儿童提供适配的阅读资源、优质的阅读环境以及专业的阅读指导,借助阅读的力量,帮助他们突破身心限制,促进社会融合,实现全面发展。

  理想的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公平性,确保特殊儿童平等获取阅读资源,消除身体条件、地域差异或经济背景带来的限制。二是适切性,提供与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相匹配的阅读材料和环境,如大字图书、有声读物和无障碍阅读空间,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三是多元性,融合家庭、学校、图书馆等多场景支持,丰富阅读活动形式,提供全方位的阅读体验。四是动态性,根据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资源与服务,通过动态的协同调节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配合,持续优化阅读支持体系。

  3 打造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实施路径

  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特别强调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在阅读循环圈中的核心作用。推动特殊儿童阅读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共同体,为特殊儿童打造专属的阅读生态圈。

  政府部门:政策引领与资源统筹

  政府部门在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中发挥着关键的政策引领和资源统筹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公共图书馆应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鼓励残疾人参加“书香中国·阅读有我”等公共文化活动,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均强调特殊儿童阅读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政策为特殊儿童阅读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校:教学教研与阅读指导

  学校是特殊儿童阅读的关键场所,特殊教育教师是构建阅读共同体的关键力量。特殊教育学校应组建专业化的阅读教师团队,通过系统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将阅读与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相结合,开展分享阅读、跨学科阅读和综合阅读活动,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程体系。例如,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完成的“‘我与祖国共成长’绘本阅读与活动课程”将绘本阅读作为提升特殊儿童综合素养的创新路径;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发起“七彩盒子堆堆计划”,通过配备适宜资源、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丰富阅读活动让特殊儿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图书馆、高校的协同合作,共同为特殊儿童的阅读成长提供支持。在阅读空间建设方面,学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配备图书馆,打造班级图书角,并为特殊儿童配备适宜的图书。

  家庭:氛围营造与亲子共读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阅读在阅读生态圈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浓厚的阅读氛围和常态化的亲子共读,家庭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坚实的情感滋养和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家长应重视亲子阅读,选择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频率和时长,设定固定的阅读时间。同时,家长可以利用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引导孩子参加阅读活动,拓宽阅读视野。家长还可以将阅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孩子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环境对特殊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新疆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杨宇轩的家庭高度重视阅读,母亲李娜积极参与学校阅读活动,带领全家为杨宇轩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录制和分享共读视频,增强了他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还激励和带动了更多家长投身亲子阅读。

  公共图书馆:无障碍服务与社会融合

  公共图书馆在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特殊儿童提供多元、包容、便利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图书馆服务宣言》倡导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充分的图书馆服务,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特殊资源和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针对特殊儿童的阅读服务。一是优化阅读空间,提供视障人士阅览室、读写障碍人士专用空间、融合阅览室等无障碍服务,如深圳图书馆为视障人士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专业设备,专为低龄儿童提供明盲对照儿童读物。二是发挥专业优势,为特殊儿童家长和相关从业人士提供专业指导,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出的“童享阳光特殊儿童阅读指导计划”,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组织无障碍主题书展。三是开展融合阅读活动,促进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相互了解和共同成长,如中山纪念图书馆开展的“特殊儿童服务1+N”普特融合项目,以绘本为媒介搭建平等友善的阅读桥梁。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如定制书目推荐、阅读指导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等,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特殊儿童阅读服务,提升社会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特殊儿童阅读的良好氛围。

  高校:专业支持与创新引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及阅读教育领域的专家,在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构建中发挥专业支持和创新引领作用,为特殊儿童的阅读成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近年来,西南大学绘本阅读研究中心领衔研制《特殊儿童阅读书目》,为各类特殊儿童打造专属的书单,初步解决了他们“读什么”的问题;中心编著出版《特殊儿童绘本阅读指导》,紧密衔接国家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为培智学校、盲校、聋校以及普通学校(含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鲜活的教学案例,尝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中心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并出版《融合教育学校同伴关系的绘本干预研究》,以绘本为媒介,通过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为促进普通学校营造融合的班级和学校氛围提供有效的途径,为特殊儿童真正平等参与学校生活、获得适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创新研究和成果使高校成为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建设的强劲引擎,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支持体系,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特殊儿童阅读生态圈的构建,是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的深刻体现。未来,政府、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整合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与资源供给,构建可持续的阅读生态系统。当阅读生态的每个节点都焕发教育生命力时,特殊儿童将实现在阅读中对话、在阅读中发展、在阅读中重构生命图景。

  (江小英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陈玉梅系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