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职业发展沃土 多元举措护航良性发展
2025-07-29来源:河南日报作者:李红见
随着我国各类经济新业态兴起,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高级经济师 李红见

  随着我国各类经济新业态兴起,一批工作内容新颖、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职业既源于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也植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生动写照。

  从产业发展视角看,新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关联。新职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为后者提供了关键的人才支撑;而这些产业的蓬勃兴起,又为新职业拓宽了就业宽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

  从就业角度看,新就业形态因为岗位类型多样、劳动方式灵活、人员包容性强等特点,为就业群体提供了大量新机会,成为不确定性就业环境下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不过,作为社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新职业在职业技能标准、培训体系、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从业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此外,新职业的工作形式、内容有时与传统职业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促进新职业从业者成长发展,亟须政府相关部门、院校以及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推动新职业所在的产业快速向前发展。

  政府层面,建议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为新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如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适时出台针对新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专业技能证书认证体系;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

  学校层面,建议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如根据新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时俱进纳入新职业相关培养内容,提升新职业人才队伍质量。

  社会层面,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让大众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并尊重新职业劳动者。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弘扬新职业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创新风采,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一个新职业都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全力推动新职业稳健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