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碧波小学 AI赋能合作教学 打造数智课堂
2025-05-16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罗文静
近年来,深圳市碧波小学秉承“愉快教育”办学思想,创新构建“5·20”合作教学模式。

学生上台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近年来,深圳市碧波小学秉承“愉快教育”办学思想,创新构建“5·20”合作教学模式。“5”是指一节课包含激趣导入、引导解读、合作练习、展示评价、总结提升5个环节;“20”是指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还给学生,深化合作学习成效,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不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锚定教育坐标 夯实改革根基

  作为深耕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汤学儒始终思索教育应如何培育时代新人。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紧跟课改浪潮,学校秉持基础教育须为学生奠定人生底色的信念,在合作学习领域潜心钻研20余载。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汤学儒以此为契机深入研习理论,构建知识框架。2007年至2011年任职东昌小学期间,汤学儒带领团队开展校级竞赛与区级教研,成立课改实验圈,形成特色课改理念,相关课堂获区域高度认可。2015年,汤学儒调任百草园小学校长,以国家教育文件为指导推进改革,三年实践使首届学生在全区调研测试中进入前十,为同类学校提供了经验。

  2020年,汤学儒任职碧波小学后,融合“愉快教育”理念与合作学习,创新“5·20”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学生群研,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面对AI教育浪潮,学校积极探索技术融合,让合作学习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持续推动教育创新。

  聚焦合作学习 赋能改革共进

  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场浸润着人文温度的社会互动实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构建的“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维体系,深刻诠释了面向未来的人才应具备的品格特质与关键能力。这与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高度契合——通过小组协作,实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5·20”合作教学课堂模式使学生通过合作聚焦个体学习难以突破的认知壁垒,获取在独立学习中无法充分培育的综合素养。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主动倾听、精准捕捉关键信息,更能以批判性思维辩证接纳观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实现社会情感能力的全面提升。

  合作学习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获取,更是一场深度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搭建起学生与自我对话的心灵桥梁,构建起同伴间思维共振的协作网络,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多维窗口,在师生、生生之间织就相互依存、协同成长的关系网络,让教育真正滋养生命、启迪智慧。

  规划发展路径 护航改革进程

  面对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转型趋势,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特色理念,开辟十大改革路径。

  (一)思想破冰,以终为始

  学校以“碧波讲坛”、专家讲座、青年教师读书分享、校际联合教研等活动为载体,深化教师对合作学习育人价值的认知,唤醒使命担当,凝聚课改共识。依托集体教研,发挥副高及名优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培育青年骨干,构建老中青协同的改革梯队。将课改与课题研究结合,以螺旋式探索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在思维碰撞与创新实践中,激发合作学习课堂活力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张力。

  (二)人文空间,彰显关怀

  安全感与信任感是合作学习的情感根基,积极心理体验则是激发深度协作的核心要素。学校不仅创新合作学习形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通过编制“合作学习锦囊”、张贴行为准则与语言支架,营造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

  在小组协作中,教师以“倾听—共情—协商”三步调解法化解矛盾,专注倾听学生观点,传递尊重理解,引导协商共识。同时,设立“冷静角”配备情绪管理工具,助力学生自我调节,掌握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学校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合作学习课堂公约》,明确发言、分工、纪律等规范,保障成员平等参与,依据特长分配任务。通过共建规则,强化学生责任意识,让合作学习既充满探索活力,又保持有序节奏。

  (三)分层递进,学有所依

  学习任务活动是合作教学课堂的核心,凝结着学科教研组每周深度教研的智慧。学校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将学习任务分层为基础巩固、能力进阶、拓展创新三类,以星级标注难度,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或小组协商,激发学习主动性。学生完成任务后,在组内互评下获取星级评价,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

  同时,学校重视学习支架的搭建,借助思维导图、问题链、案例库等工具,将知识系统化,助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这种分层任务与支架结合的模式,让每名学生都能按节奏稳步提升核心素养。

  (四)角色轮换,多元发展

  在小组合作中,学校推行角色轮换机制,每个小组设组长、记录员、计时员等岗位,2—3周轮换一次。各角色分工明确,组长协调讨论、化解分歧,记录员整理成果,计时员把控节奏,彼此协同配合。

  这种模式打破固定分工,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体验多元职责,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时间管理等能力。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加深了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实现自我突破,促进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五)任务分解,教师放权

  针对合作学习改革中教师对进度的担忧,学校创新推行“进度—质量”双轨管理。在教学规划上,结合合作学习特点优化课时与流程,保障进度有序;同时构建“责任矩阵”,将小组任务细化为个人职责,形成责任闭环。

  这一模式促使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既给予学生自主担责的机会,又通过清晰的权责体系避免责任分散。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中强化责任意识与自主能力,实现教学效率与学习质量同步提升。

  (六)打破壁垒,共研共享

  学校通过三方面构建协同发展网络:跨学科融合上,组建教研组开展项目式学习,以“纸的再生”“探秘月球”“我的拿手好菜”等主题串联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区域联动方面,与肇庆市、福田区及集团校建立联盟,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共享经验资源,48名青年教师通过48次研讨课实现成长;资源共建中,打造合作教学案例资源库,汇聚国内外优秀案例,供教师研讨交流,助力教学经验向专业能力转化,推动改革深化。

  (七)量表赋能,精准把控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观察能力与学生互评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成效。为此,学校构建《小组合作观察量表》,从参与度、逻辑性、协作态度等维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教师借助量表对学生表现进行精细化动态评估,记录学习成长轨迹。

  该量表成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利器,帮助其快速发现课堂问题,如及时介入讨论冷场、捕捉学生亮点并推广经验。依托量表的精准指引,课堂评价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支撑的转变,为合作学习优化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八)AI助力提问,启发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高质量的提问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关键引擎。学校双轨并行,一方面强化教师提问技能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借助AI技术赋能备课环节,通过智能生成多元问题场景,帮助教师实现更精准的课堂预设。

  课堂实践中,师生共同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策略,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等追问,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创新性引入AI智能体参与课堂互动,在人机思维碰撞中拓宽认知边界。教师将课堂生成的优质问题整理展示于班级“问题墙”上,并指导学生对衍生问题进行学科分类,逐步构建动态更新的校本问题库。这一举措既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又在持续的问题探索中,有效培育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究的问题意识,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沃土。

  (九)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学校依托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构建起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实时追踪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频次、任务完成质量等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动态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呈现,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痛点与兴趣焦点,同时全方位评估合作教学改革成效,为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引入“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借助AI技术对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突破传统评价的主观性局限。系统自动生成的多维度评价报告,不仅能精准刻画学生的学习轨迹,更能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堂节奏提供智能化建议,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的教学范式变革,推动合作学习课堂向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方向迭代升级。

  (十)质量管理,持续迭代

  学校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体系深度融入小组合作课堂改革,构建起“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改进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在螺旋上升中持续精进。一是科学规划,锚定方向。在每个改革阶段,均制定精细化行动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清单与实施路径,确保改革方向清晰、重点突出。二是扎实推进,高效落实。严格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定期教研、课堂观摩等方式,保障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三是动态监测,精准评估。建立常态化检查评估机制,运用课堂观察、师生反馈、数据监测等多元手段,实时追踪改革进展,全面诊断实施成效。四是总结优化,迭代升级。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项研讨,系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将优化方案纳入下一阶段计划,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推动合作学习课堂质量不断跃升。

  小组合作课堂改革是一场承载教育理想的远征,其间既有突破传统的艰难探索,也孕育着创新育人的更多可能。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矢志不渝的信念锚定方向,以敢为人先的思维突破桎梏,更要以脚踏实地的作风深耕实践。未来,学校将用智慧与汗水浇灌课堂沃土,努力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罗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