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心灵加油站”师生互动现场。学校供图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由心理专家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式入驻田间“心灵加油站”。依依杨柳下,几张折叠凳围成一圈,志愿者与学生们游戏互动、聊天谈心,其乐融融。
“马连庄是莱西市的农业重镇,该镇中心中学务农家庭学生占比达72%。每逢农忙时节,亲子沟通容易陷入‘学生在家校、家长在田间’的时空错位,心理教育可能出现缺失。”莱西市教育和体育局心理与家庭教育研究室主任黄莉华说,针对11个下辖镇街的教育资源情况,莱西市因地制宜打造田间“心灵加油站”,将心理关怀带到田间地头。
“爸爸的手掌永远沾着玉米叶的汁液,却从不肯触碰我的试卷。”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学生董佳怡作文里这句话带着酸涩。乡村“心灵加油站”“田间地头家长会”等模式有效打破了这一困局。心理专家、校长、教师走进田间地头,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董佳怡的父亲被诚意打动,父女关系破冰,董佳怡成绩好转,还主动帮父亲干起农活。
莱西市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为主,以田间“心灵加油站”、校园心“晴”巴士、社区“阳光港湾”等流动性服务阵地为辅,构建“1+N”立体化服务网络。日前,心“晴”巴士开进莱西市姜山镇泰光中学。在流动驿站的解忧互动区,“互动盲盒装置”根据学生写下的“心事漂流瓶”生成戏剧场景,巧妙引导学生们代入家长、教师等多个角色,自发演绎冲突、化解矛盾。
为推动心理教育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莱西市建起心“晴”巴士心理流动驿站,通过常设心“晴”智慧区、解忧互动区、静心阅览区、活力律动区四大板块,并结合学校及学生个别需要增设“私人定制区”,构建起学校“点单”、志愿队“上菜”的心理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莱西市已通过送课下乡、专家驻校、开展心理督导等举措,为未成年人累计开展个性化心理服务2.2万余次,受益学生、家长约20.2万人,农村学校心理教育资源覆盖率达100%。莱西市还开通了“希望之声”心理热线、“心语树洞”信箱,开发“心灵微课”系列视频资源库,让每一声心灵呼唤都得到回应。
本报记者 刘淼 通讯员 朱天麒 于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