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治沙队让沙海泛绿意
2023-06-16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吕京 郝文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五(3)班学生赵泓博再次走进学校实践基地,“比如这次我们带着面积计算和植树的数学问题走进基地,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固沙,一举两得!”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学生在基地实践。 学校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吕京 特约通讯员 郝文婷)“这是我第4次去基地,说实话,很累!基地特别晒,一刮风连眼睛都睁不开,还要运沙柳、埋沙障,但每次都收获满满。”日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五(3)班学生赵泓博再次走进学校实践基地,“比如这次我们带着面积计算和植树的数学问题走进基地,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固沙,一举两得!”

  康巴什区北近库布齐沙漠,南临毛乌素沙地,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城区周边有不少沙化土地。2019年4月起,每年春秋季节,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少先队员都会戴着红领巾、扛着锹、提着桶,在这片沙地上埋沙障、种沙柳,努力让沙海变绿。

  “为了切实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2019年我们综合考量康巴什区周边地理环境后,着手开发荒漠化治理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生态文明、爱国主义等综合素质教育。”康巴什区第一小学校长王蕾蕾说。经过多方申请和协调,王蕾蕾的想法得到了康巴什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将近千亩沙地划拨给学校作为实践基地。

  然而,这片沙地的复杂情况让人犯了难。课程组最初的设想是在基地植树、播种等,但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基地沙坡陡立,用货运车辆运送树苗上沙坡根本无法实现,依靠人工运送也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一筹莫展之际,课程组的教师结识了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研究过沙生植物培植的任昱博士,学校当即聘请他担任课程指导顾问。任昱对实践基地的地貌环境进行了深入了解后,为课程组量身定制了实践课程,将原计划的背树苗上沙坡改为就地取材,用周围的沙柳制作沙障。就这样,“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走上了正轨。

  经过两三期的实践,课程组的教师们发现,埋设沙障时天气潮湿、雨后埋设或者埋设后有雨水滋润,沙障是可以成活的。于是,课程实施的目标从利用沙障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进阶为最大程度确保沙柳的成活率。

  渐渐地,“红领巾”治沙队治理荒漠综合实践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机关单位、研究院所及家长的支持。康巴什区园林与绿化事业服务中心提供沙柳苗、沙生植物种子,康巴什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还可以到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育苗栽培,苗木相对成熟后会移植到校内的爱心林或基地。

  4年来,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共组织21期“红领巾”治理荒漠综合实践活动、6期实验室课程,近3000人次学生参与其中,埋设沙柳沙障近200亩、纱网沙障80亩,种植沙生植物近40亩,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0多亩,固沙面积达到近400亩。

  • 9月17日,郑州市白沙中学百余名学生走进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启一场沉浸式科学体验之旅。
  • 9月15日至21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 在这里,师生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学校描述为一座“未来小镇”——开放、好玩、自由、创造。
  • 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多地举行活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新学期,各地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软硬件和安全保障,让学生们上足上好劳动课,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南屏小学开展“点亮科技梦想”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来到海安市科技馆参观体验,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兴趣,感受科技魅力。
  • 当下,青少年触网年龄持续下移,手机、平板成为不少孩子的“日常伴侣”。
  •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是襄阳唯一的全山区县,全县18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散落在11个乡镇的170多个村落,不少孩子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校。
  •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由于其跨度大,学生年龄差显著,教育管理需求比较复杂,但同时也蕴含着特殊的办学优势。
  • 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各地举办庆祝活动,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祝福,感念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