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 “课训赛创”四位一体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2025-05-09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张秋菊 郭志欣
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通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全面深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训练有机融合。

学校举办“映山红杯”师范生粉笔字书写大赛

  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通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全面深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训练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独具地方高师特色的“课—训—赛—创”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以课为基,激发创新思维。将创新创业基础课、专创融合课等创新创业课程打造成具有通师特色的教学示范课,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理念、技能的形成。编撰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师范版),与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者网络(EECN)联合成立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每周开展2次线上线下教研活动,打造了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以训促学,夯实实践技能。师范专业秉承“学中训、训中学、学训互促、以赛代练”的理念,通过“学院导练、班级齐练、学生共练、竞赛代练、过关促练、抽测督练”六级训练模式,开展“四年逐级递进式”技能训练,大一开展普通话、钢笔字和粉笔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大二开展PPT制作和教案书写训练,大三开展说课和试讲训练,大四开展跟岗支教实习、顶岗支教活动,实现95%以上的师范生达到“说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粉笔字、写好一个教案、做好一个PPT、讲好一堂课”的“五个一”目标。打造“诗词大会”和“非遗学堂”两个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对学生进行中华诗词、剪纸、刺绣、乌拉草编、山核桃拼接等技艺培训,培养师范生非遗“一生一技”,厚植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凸显通师学子特有的人文底色,形成“一生一技”格局。非师范专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16个非师范生技能训练平台,制定了31个非师范专业学生“创新与技能训练路线图”。近年来,通师开展非师范专业学生创新和技能训练项目473项,年培训学生7000余名。建设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26门,获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示范课3门。

  以赛代练,提升创新能力。通师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成长,在比赛中展现学校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动态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友合作,搭建多方联动的竞赛平台,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无缝衔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5年来,学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3900多项,其中获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奖项200多项。

  以创强能,拓宽就业渠道。通师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构建“组织、教学、师资、服务、项目、孵化”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和“学习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产品化,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促进就业”的“三化五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政校企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大学生科创园并投入使用,现入驻团队46个,创新创业导师49名。5年来,通师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基地4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改革项目1项,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项目237项、省级大学生项目46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30项,累计投入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经费600余万元。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500余项,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成功举办第四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学校学生作为吉林省代表参加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赛银奖1项、铜奖7项,获得首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全国金奖1项。

  通过“课—训—赛—创”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深入实施,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果显著提高。未来,通师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以“课—训—赛—创”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之光照亮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

  (张秋菊 郭志欣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