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师范大学经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自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以来,山东师范大学以“六维赋能”构建“思想铸魂、党建强基、师德塑风、文化润心、阵地固本、环境提质”文明校园建设体系,入选全国重点马院建设高校、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连续6年在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
聚焦铸魂育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质行动“三维”实践
学校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在“理论武装、思政融合和价值浸润”三个维度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提质行动。构建“专题研学+实地践学+联学共建”学习机制,组建大学生博士宣讲团、“师韵金声”青年宣讲团,年均开展理论宣讲超200场。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牵头组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成立全环境立德树人实验室,推出“成长合伙人”心理育人模式、“博硕本携手登攀”导学思政品牌,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锚定“为基础教育培根铸魂”育人使命,开发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培育“师者匠心”品牌。近5年,300余名毕业生奔赴偏远地区任教。
聚焦固本强基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创优行动“三重保障”
学校坚持以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工程、“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建设、党员“先锋出彩行动”为抓手,持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建设。常态化开展“对标争先”活动,学校获评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全国全省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等23个。坚持“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建立意识形态风险动态研判机制,打造集“信息实时抓取、风险智能预警、快速响应处置”于一体的管理体系。以“全链条、全覆盖、全周期”监督体系为核心,构建“大监督”格局。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清廉学校建设试点单位。
聚焦匠心筑梦
实施师德师风铸魂行动“三大工程”
学校实施“制度筑基、教育铸魂、榜样引领”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健全党政齐抓共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承诺书,构建“组织监督+师生监督+社会监督”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成立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创建“师说论坛”,研发“师德素养提升”系列慕课。以“师德师风建设年”为抓手,构建“评选—培育—示范”长效机制。近年来,学校29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发现榜样”等称号,29人次入选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2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
聚焦凝心聚力
打造校园文化育人行动“三大品牌”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文化润心”育人体系、“活力师大”育人名片和“两创融合”育人实践三大核心文化品牌。系统编制《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以“一路两馆三广场”文化地标群为载体,协同推进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内涵提升。以“一学院一品牌,一领域多特色”为目标,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矩阵。深耕齐鲁文化研究传承,编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研究丛书》《黄河文化通览》等系列学术著作,设计开发“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学校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获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聚焦守正创新
推进阵地建设巩固行动“三大进阶”
学校坚持党管阵地原则,夯实“育人导向”核心阵地,全面提升育人阵地的引领力、传播力与实践效能。打造立体化思政传播矩阵,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建强用好“石榴花开”民族学生成长工作室。学校获批国家民委信息直报点和济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青年先锋锻造计划”训练营为实践载体,开设“行走的思政课”,依托105个校外实践平台,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队,开展“重走红色足迹”等实践活动。学校年均组织师生实践队伍1000余支,连续5年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聚焦环境赋能
实现校园环境保障行动“三大提升”
学校深入贯彻“环境育人”理念,以打造“智慧生态”校园样板为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系统建设以“山、水、树、楼、园、路、塑”七大要素为核心的校园生态系统,建成智慧能源监管平台,校园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构建大安全防控体系,成立“师大学子普法联盟”,开展反诈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覆盖师生4万人次。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效能,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连续3年组织500余名师生参与保护黄河生态专项志愿服务和科学研究,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教育厅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
下一步,山东师范大学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文明之笔绘就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以奋进之姿书写教育强国的山师篇章,在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师范大学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山师智慧与力量。
(作者:于晓明 连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