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 双挂双能双促进 教育戍边助发展
2025-05-22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刘志学 曹书
牡丹江师范学院拥有67年的师范教育积淀和40年扎根边疆乡村的办学历史,学校始于乡村、建于乡村、依于乡村、助于乡村,助力乡村发展的教育初心使命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召开“双挂双能”工作会议

  牡丹江师范学院拥有67年的师范教育积淀和40年扎根边疆乡村的办学历史,学校始于乡村、建于乡村、依于乡村、助于乡村,助力乡村发展的教育初心使命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双挂双能”项目内涵

  为全力助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校教育戍边光荣使命,自2023年开始,学校启动实施研究生导师“双挂双能”项目。“双挂”即双向挂职:高校研究生导师前往乡村中小学校、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中小学教师、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兼职教师。“双能”即两种能力:通过双向挂职,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截至目前,学校共选派29名研究生导师参与挂职,并选聘13名乡村教师和乡村文旅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同时建设了26个研究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项目实施内容

  1.教师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挂职教师为乡村学校教师举办教科研讲座,并联合开展50余个教科研项目;实施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教学竞赛,全面助力乡村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改善乡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效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益乡村教师近1000人。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的双向互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推动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导师挂职乡村学校改善了乡村教育师资结构,同时结合挂职工作任务,挂职导师加强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改善了26所挂职乡村学校育人环境。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30余场,极大激发了乡村学校改革发展活力,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组织研学活动。2024年,学校组织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前往乡村文旅产业企业进行挂职,通过参与企业新媒体运营策划和文旅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为挂职企业开拓了新的增长点,主导设计研学产品16个,开辟营销渠道3条,设计文旅展会营销方案1项;同时完成5条文旅线路和3条研学线路的运营,直接受益村民超过1000人。

  4.关爱儿童心理健康。挂职教师组织近500名乡村学校学生开展了10余场高校研学,带领学生进校参观了标本馆、博物馆、教材馆、文字馆、体育馆等科普场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开展教育辅导、心理疏导和物质支持,“1+1”结对子,为乡村儿童送温暖、送教育、送健康,开展心理咨询15场,有效帮助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受益乡村学生近3000人。

  项目实施成效

  1.研究生导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依托“双挂双能”项目,研究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完成调研报告30余份,开展教科研项目50余项,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导师合作完成教学案例30余项,其中2项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1项获批立项建设。

  2.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结合“双挂双能”工作,积极落实教育向北开放计划,引进2支俄罗斯院士团队和5名俄罗斯院士,组建“中俄乡村教育研究”国际合作团队;建设国内首家乡村教育学国际虚拟教研室,并打造4门中俄双语师范教育AI智课,课程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大学等11所国外高校、东北师范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以及112所黑龙江省内基础教育学校推广使用,学员近4万人。

  3.学校影响力持续增强。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内多家知名媒体以《“北疆红烛”以教育之力守边疆》对学校坚持扎根边疆服务乡村教育、托举乡村孩子梦想进行了宣传报道,多名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共鸣。

  未来,学校将以“双挂双能”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成长,为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刘志学 曹书 任放 孟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