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赋能微更新 校地协同绘蓝图
2025-09-2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汪丽君 曹语芯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改革,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达成城市微更新“校地共建”合作共识,构建了“理论+实践+服务”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改革,与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达成城市微更新“校地共建”合作共识,构建了“理论+实践+服务”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专业赋能,牵头成立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由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团队协同相关设计院设计师、美美空间营造社、睦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建筑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共建的形式,深入社区开展微更新项目。学院依托“建筑学”一流学科优势,将社区微更新作为“学科建设服务社会需求”的改革试点,以“微小改造、精准惠民”为核心思路,探索出一条校地共建的微更新创新路径。

校地携手 锚定微更新破题点

  2024年4月,学院与社区双方正式签署共建协议,明确秉持“共谋、共建、共评、共治、共享”原则,聚焦居民日常高频使用的社区公共空间,针对老年人休闲健身、儿童游乐学习等核心需求,全力推动“三微四景”项目落地。学校将科研优势与社区治理实际需求深度融合,通过微空间改造,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每一处角落。

专业赋能 完善微更新技术路径

  学院着力加强社区共建,以“需求导向、技术支撑、全龄友好”为核心理念,以科研支撑、专业知识、新兴技术推动社区微更新工作开展。

  精准调研,摸清居民心头事。学院师生创新引入“社区参与式设计”理念,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师生团队联合社区及社工站,针对不同社区的特征,精心设计差异化调研方案。截至2025年8月,团队累计走访社区20余次,充分运用无人机测绘等技术,精准掌握社区空间数据。同时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创新技术,可视化未来新生活。为使居民直观感受社区改造后的实际成效,学院师生将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的技术成果下沉至社区,既解决了居民对改造方案“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解难题,也为科研技术找到接地气的应用场景,实现了“科研—实践—服务”的良性循环。师生团队将VR眼动追踪、多模态生理数据监测等前沿技术带入社区,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在金芳园、丰收路等社区,设计团队结合技术分析结果,将改造方案与老年康养需求紧密结合,合理规划休憩区域、健身设施布局;同时,充分考虑儿童游乐需求,设置安全有趣的游乐空间,确保专业设计能够真正落地惠民。

  精细设计,打磨方案关键点。设计方案充分体现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龄友好社区营造”的研究创新成果,师生团队基于多年积累的理论研究,将“代际融合空间设计”标准融入社区微更新,深度参与多个重点项目设计。

  2024年8月,咸水沽镇首批“三微四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师生团队全程深度参与设计指导与质量把控,为项目开展提供专业支持。首批“三微四景”项目的落地见效,是学院师生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答卷。

模式创新 激活治理新动能

  学院积极构建“长期共建、持续服务、动态优化”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三微四景”微更新工作成效显著,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面貌,更极大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2025年5月,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紫江馨苑社区正式签署共建协议,持续稳步推进以校地共建为支撑的社区微更新项目。未来,学院师生将长期扎根津南区社区微更新实践,发挥专业支撑作用,让微更新真正成为贯穿社区发展、服务居民长期需求的持续性工作。

  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获评2024年天津大学“十佳党日活动”与先锋学生党支部,成功实现“党建引领”与“专业实践”的双向赋能,为高校党建与基层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了优秀范例。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校地协同机制、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让更多专业力量服务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天津市健康人居环境与智慧技术重点实验室优势,持续探索社区共建的微更新路径,以小更新汇聚民生大幸福,努力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微更新经验”,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汪丽君 曹语芯 刘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