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源渊在教室辅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刘羽翀
“那两个姐姐我认识,她们又来了,她们说话算话!”几天前,原阳县鹤立学校迎来了一群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暑期志愿者,学生小明看到走近的志愿者,兴奋地告诉小伙伴。
别源渊,这所全日制民办寄宿小学的创办者,忙前忙后为志愿者们安排食宿和教学工作。“做好保障工作,让老师们安心教学。”别源渊对记者说。
这个夏天,别源渊获评我省“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人物”。被问及创业经验,她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面临各种挑战,坚持自己的理想,别放弃。”
2017年,还在河南师范大学读大三的别源渊,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月英的事迹深深触动。她暗暗发誓:“毕业后回老家建一所寄宿制学校,让在外就读的孩子们在家门口有学上!”
拿定主意,这个满腔勇气的年轻人撸起袖子,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土地问题、建设资金、政府备案、房屋设计……实现理想的路上,困难重重。她晚上偷偷哭了很多次,但第二天又打起精神,重新投入其中。她的执着最终得到家人的理解,也得到原阳县路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8年9月,原阳县鹤立学校终于迎来第一批学生。尽管只有50人,但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的笑脸,别源渊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办学比建校难十倍。”别源渊坦言,最大的挑战是“从零开始”。办学许可审批延迟,错过了当年的招生旺季;资金紧张,聘不起专业校长,她就自己扛下管理重担;教师人手不足,她既当校长又当老师,每天从早读盯到晚自习。
但她并未因此气馁,而是迅速调整自己,参加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参观优秀学校、阅读专业著作以及在线学习,不断“充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希望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学校运行稳定后,别源渊决定考研深造。她将办公桌分为两个区域,一边用来处理学校事务,一边用来考研复习。2020年,她如愿被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农村发展专业录取。
得知她的创业经历后,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鹤立学校,精心打造了“文旅+地理+教育”融合的创新课程体系,通过沉浸式教学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今年,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原阳县鹤立学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正式揭牌,短期志愿服务项目也随之升级为长效合作机制。
如今,鹤立学校已培养学生600余名,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次,安置大学生就业190余人次,资助贫困学生400余人次。
教育带来希望,鹤立学校的故事还在续写。别源渊说:“我想为原阳县路寨乡及周边乡村学生打造一所充满幸福感的现代化优质小学,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