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化学习。学校供图
学生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过程中,往往要直面环境适应与认知跃升的双重挑战,“陡坡效应”成为横在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坎。我所在的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针对这一问题,全力打造“桥梁课程”体系,致力于实现小学与初中的无缝衔接。
义务教育九年制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前瞻规划、系统整合、协同发力。学校组织小学高段与初中教师深度联合教研,精准识别学科知识的“断点”与“交叉点”,将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贯通始终。尤其注重将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初中核心概念与学习方法前置渗透到小学六年级课堂,例如,数学科组利用学校新建的数学实验室,在小学五、六年级引入具象模型辅助的几何与代数思维,为初中的符号化表达埋下一颗种子;科学课程则在小学阶段强化探究流程训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初中的实验设计与验证环节。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与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玉泉学校开展“基于脑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验项目。其核心功能在于以脑发育科学为底层逻辑,打通九年学段壁垒,实现真正的“一贯式”衔接。项目聚焦“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自控力”五种核心脑智能力的终身培养,为各学段提供统一且持续的发展目标与科学评估依据。依据儿童青少年脑发育规律,系统性构建“低学段游戏化学习(激发兴趣,训练基础能力)—中学段跨学科学习(强化信息整合与问题解决)—高学段项目式学习(锤炼抽象思维与复杂决策)”的递进式课程模式。这种分层设计能有效消除能力断层,符合大脑从具象到抽象、从外部引导到内在驱动的发展规律,规避学段跃升障碍。同时,基于脑科学的动态监测机制在关键转换点精准识别并提供个性化干预,保障每名学生顺利衔接。
学校开展“学长引路计划”等体验式学习活动,初中学长化身为小小学习导师,走进小学课堂,用自己的经验为学弟学妹们指引方向;小学生们则带着好奇与期待,走进初中探究实验室,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九年级教师6月份送走毕业生后,9月份到小学六年级课堂授课,让学生提前熟悉初中教学风格,减少因陌生而产生的距离感。
学校还遴选有专长的家长成立“家长讲师团”,按年级开展科普课程或亲子实践课程。同时,开设“家长学校”“脑科学亲子课堂”等,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缓解教育焦虑,实现科学育人,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