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本源 回归教育本真
2025-07-12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邓丽华 杨婕
探寻教育本源 回归教育本真——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打造“本研贯通”“本真教育”培养模式。

电气卓工班学生在合作企业开展毕业实习

  四川大学是国家部署在祖国西部的综合性一流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起源可追溯到1908年全国首批开设的“电气工学大意”课程,经历川大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几个阶段117年积淀。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党政团结、师生齐心,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事业超常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聚焦国家能源战略,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依托,探索“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真教育”培养理念,提出“四个引向”培养路径,构建“三三结合”培养方法,形成了集“理念—路径—方法”于一体的“本—研贯通”“本真教育”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肖先勇教授,结合35年教学科研经验,在提出“十大行动计划”“零周会议”“1号文件”等人才培养举措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探寻教育本源、回归教育本真的“本真教育”培养理念:突破传统专业和职业教育范式,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立足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和行业需求,构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多维育人场域,将学科前沿、关键技术和复杂工程融入“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过程,实现理论实践贯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通过激发学生潜能、打通成长路径、遵循成才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电气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建立了契合电气工程的“三三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逻辑上,融合兴趣激发—逻辑建构—思维跃迁;在培养层次上,融合前沿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实践,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在培养手段上,联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工程任务,实现针对人的培养。组织学生深度参与重大工程,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攻关,在科技前沿中求真、在工程实践中创新。

  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电气工程学院“本真教育”模式的主要成果有:

  (1)创新“本真教育”培养理念:将学科前沿、技术攻关与重大工程融入培养全过程,通过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再造逻辑三阶驱动,从智力、情感、意志等多维度塑造学生价值认同,培养堪当国家能源电力领域大任,兼具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2)构建从自然到社会、从简单到系统、从专业到跨域、从现实到历史的“四个引向”培养路径,依托特高压、新能源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要,分阶段将学生从自然认知引向社会担当,从简单技能引向系统思维,从专业技术引向跨域协同,从现实应用引向历史传承,促进学生信念、素质与能力协同发展。

  (3)从路径、内涵、手段三个维度打造“三三结合”培养方法:创新“三层融通”培养体系,路径上融合兴趣激发—逻辑建构—思维跃迁,内涵上贯通学科前沿—关键技术—复杂工程,手段上联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工程任务。通过三个“三结合”,形成了“学科—科研—育人”互促人才培养生态。

  电气工程学院“电能质量与优质供电”教学科研团队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电能质量之家”,是学院“本真教育”模式成果的生动诠释者。未来,团队将继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战略视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

  (邓丽华 杨婕 何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