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时代发展,生物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面对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融合不足、实践育人深度不够等突出问题,西南科技大学主动服务生物产业发展,依托中国科技城科技资源和学校农科优势,系统构建了“生物技术+X”跨学科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体系,探索出地方高校高质量育人新路径。
理念引领
以“产业导向、跨学科融合、能力生成”为核心
自2006年以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遵循“夯根基、促交叉、强实践、彰特色”的原则,形成“基础夯基—交叉赋能—前沿引领”的培养路径,将课程改革、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跨界思维与工程应用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近20年来,依托13项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学校形成系统的跨学科育人模式,育人经验在2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
重构课程体系
以能力为导向推进“嵌合式融合”
针对课程体系割裂、学科壁垒明显的问题,学校提出“嵌合式重构”理念,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生物技术+X”课程体系。通过“三阶递进+模块化”设计实现基础、拓展与前沿衔接,夯实“分子生物学”等核心课程教学基础,开设“人工智能与生物大数据分析”“合成生物学”等交叉课程;结合军民融合与农林产业优势,开设“辐射生物效应”等课程,构建“生物技术+信息”“生物技术+合成”“生物技术+代谢”“生物技术+农林”“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的多维能力框架。课程年均更新率达30%,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的跃迁,推动学生在多维场景中形成跨界思维与创新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双轨驱动“共生型链条”
学校创新实施科研与产业双轨驱动的“共生型链条”,破解“校企合作浅、实践育人弱”的难题。前端以产业问题牵引课程设计,中端以科研与企业项目驱动实践,后端以成果转化和区域服务形成闭环。学校与科伦药业、中广核医疗等企业共建课程及平台,实行“师资互聘、课程共研、基地共享”,实现资源互补与人才共育。依托“科技小院”“移动课堂”,将科研与产业融入教学全过程,使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科研—教学—产业”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创新育人机制
实现项目驱动与多元评价
学校构建“课堂教学—项目驱动—科研创新”三元融合体系,提出“递进式能力生成”机制,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课堂注重夯实专业基础,项目强化协作与应用,科研促进聚焦创新与创造。学校建立“过程—能力—成果”多元评价体系,将学习过程、团队协作、创新表现与社会价值纳入综合指标。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学校学生在35个真实场景中开展创新实践,显著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形成广泛影响力
自改革实施以来,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升学率由15%升至43%。46%的毕业生进入涉农领域,38%投身生物医药与核工业。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180余项,承担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0项。“竹梦之旅”团队扎根峨边“科技小院”,助力竹笋产业增值30%。生物技术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细胞工程》等教材被28所高校采用。教师团队建成8个跨学科创新团队,主持国家、省级教改项目13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示范推广
打造地方高校创新育人样板
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打造地方高校创新育人样板,通过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与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体系实现课程、科研、产业“三链贯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高校“生物技术+X”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和实践样本。
(胡尚连 曹 颖 陈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