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容西望泉小学学生在上轮胎画实践课程。王东来 摄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张建)7月的雄安新区,蝉鸣混合着孩童的笑声穿透热浪。教室里,孩子们体验AI绘图、视频生成和智能对话技术;操场上,孩子们在奔跑中甩掉拘谨,笑声洒满校园……一幕幕科技与传统交融的场景,正是雄安暑期托管课堂的生动缩影。高校学子带着前沿技术走进校园,小学教师则以教育智慧点化实践,共同书写夏天的成长故事。
“勇士们注意!前方需要语音密码!”河北工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张纵洋话音刚落,30多个孩子立刻对着智能音箱喊起自创的“咒语”。在雄安容和容德小学“魔法绘图王国”课堂上,高校学子们把AI绘图、视频生成等技术变成闯关道具。当三年级的小宇发现随手涂鸦的飞船真的在屏幕里动起来时,他瞪圆眼睛猛拽同伴袖子:“快看!我的飞船会动!”
与此同时,隔壁教室却是另一番场景。教师杜晶晶正引导孩子们共读《学会自我控制》,读到“生气像握在手心的冰块”时,突然有个男孩举手:“老师,AI机器人也会生气吗?”这个问题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课后研讨时,教师曹万莉感慨道:“孩子们太棒了!他们就这么自然地把科技与人文思考连接起来。”
在雄安容和兴安小学的黏土奇趣课堂上,教师赵爽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之旅:用五颜六色的黏土亲手“捏塑”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与英雄故事。制“红船”小组的学生把黏土放在掌心反复揉搓,还不忘相互提醒:“船身要更瘦长些,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们挤得可紧了。”平时坐不住的男孩子,此刻耐心地用牙签刻出船桨纹路,女孩们捏着红军人物……
“老师快翻页!嘎子哥后来怎么样了?”七巧图书馆的角落里,4个小家伙围坐在教师崔一琳身边,听到嘎子智斗汉奸时,紧张得攥紧了衣角。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在翻书页的沙沙声中,仿佛能听见4颗小心脏扑通扑通跳动的声音。
烈日下,雄安容西望泉小学的废旧轮胎正经历华丽变身。在“咯吱咯吱”的摩擦声里,教师王东来和孩子们硬是把这些“黑疙瘩”挪进了空调房。美术教室里,沾着泥土的轮胎遇上七彩颜料立刻“活”了起来,郭翊苒把轮胎涂成星空,师鑫泽画了只毛茸茸的趴趴熊。这些被汗水浸润的轮胎,就这样变成了暑假最特别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