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2024-04-1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周方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甘肃)建设的牵头单位,围绕特色品牌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教研活动、师资培养培训等一体化建设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甘肃)建设的牵头单位,围绕特色品牌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教研活动、师资培养培训等一体化建设内容,运用数字化思维理念和技术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育人过程,推动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

涵育数字素养 推进数字化新格局

  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不是微观局部技术应用的迭代升级,而是围绕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的系统性改变。因此,学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始终贯彻数字化理念,坚持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化新格局。

  强化数字思维培育。学院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甘肃)平台,不断增强教师参与数字化探索、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转变。

  强化数字化教育培训。学院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数字转型,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技术、数字化教育平台使用的培训。一方面,学院推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网上资源库,共享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不断增强教师熟练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能力;积极开展融媒体教学,接连推出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努力促进学生养成数字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数字平台、数字资源,并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利用数据统计及时进行学习进度检测与诊断,建构合适的学习模式。

  打造多元共治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数字化发展涉及多学段、多主体,学院树立“数字思政”“精准思政”“协同思政”一体化推进理念,通过融通课程建设,开展资源整合,联合教研活动,打通交流机制,精准定位各学段教学内容,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体系,在资源共建共治共享中打造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大课堂。

融通共享资源 建立立体化新平台

  数字技术的网络化、虚拟化和信息化特征,让数字思政教学得以突破时空和场域限制。学院高效汇聚校内外多方资源,将大中小学思政课真正贯通起来,实现多种课程、多级学段、多所学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创新运用主渠道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思政课育人模式。学院在“三融合”创新中,积极推进课例开发、实践教学、示范课、资源库等建设任务,聚焦陇原大地的生动实践打造“教学案例库”,广泛征集优秀思政课微课程、微视频、公开课等优质教学素材,让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汇聚“云端”,搭建区域中小学搜索引擎,实现优质思政课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与拥有VR实验室的共同体单位合作构建思政课VR实践教学平台。学院加强校内外平台建设,搭建跨学校跨学段的线上教研备课平台,以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以数字化赋能为动力,推动各学校各学段之间的纵向互动。

  推进分渠道教学体系建设,依托数字技术推进主体、内容、空间要素的协同联动。学院充分发挥校内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同时注重校外红色文化场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实践基地的育人价值,运用甘肃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多次组织学生到南梁革命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地进行研学。

  打造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立体化教学新平台。学院借助数字技术推进学校间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网上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持续融通思政教学资源,打造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大课堂。

创新教学方法 融合信息化新手段

  学院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主动推进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针对不同学段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将数字技术嵌入教学、学习、评价和管理等教学过程中,推进数字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融合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思政课立体式教学新模式。学院结合甘肃文化资源,围绕“共访红色旧址”“共看陇原巨变”“共促乡村振兴”“共话文化传承”“共建生态文明”“共筑民族团结”等主题,创新采用理论串讲、访谈对讲等方式,通过线上场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让思政课教学实现移动化、场景化、可视化,使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旧居旧址,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基地、示范区等成为鲜活课堂和生动教材,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由此,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贯通,推进学、思、践、悟一体化,形成案例分析、实地讲解和师生互动点评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融合信息化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学院充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好思政课教学方式“组合拳”。依托“大思政”云平台,加快智能课堂、数字课堂、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政课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

  依托国家数字化战略,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生态。学院抓住数字化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构建思政课教育新生态。学院推动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态数字化转型,完善服务架构,形成全媒全网传播矩阵,建构大中小学“人人、处处、时时”可用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思政课教师利用数字化智能教学管理系统精准把握学生需求,探索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

打造复合主体 构建数字化大师资

  学院着力推进教师资源数字化建设,打造专技融通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

  构建主体联动机制。学院积极完善各学段教师的交流互动机制,确定教学的衔接点,提供交流互动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校际互动、区域互动,营造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教师协同、课程协同、资源协同、教研协同、评价协同,实现大中小学的有效衔接、三阶贯通,达到“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教学目标;加强校际联动、教研驱动、平台互动、活动推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专题研究等活动,打通学校间教学壁垒,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完善师资共享机制。学院积极推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师资共享平台,组织实施教学展示、学术沟通,主导组建一体化教研团队,建设线上一体化教研备课模式。推动构建能实际操作、广泛参与、及时反馈的线上教研备课模式,借助数字化手段,调动各地区名师名校积极参与,建设集精品思政、线上培训、教研讨论、集体备课于一体的资源库。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并通过学习记录得到精准反馈,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能力。

  完善复合型教学主体的交流合作机制。学院通过数字技术增强不同学段、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教师、学者、工作人员的交流联通,吸纳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人员加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授课教师队伍,培养专技融通的复合型思政课教师队伍。

优化评价体系 完善动态化新考评

  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的探测器和矫正器。学院通过构建数字化量化指标,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提供依据,对思政教学进行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评价。

  优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法。学院增设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评价内容,通过开发情境任务测评系统、虚拟情境等新型数字评价工具,启用“自我评价+校外评价”方法,利用大数据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成效性评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进行全年跟踪性评价、督导。

  搭建评价平台,确立评价指标。学院与教务处、网络通信等单位联合搭建评价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后台数据收集功能,通过远程控制、随堂测评等手段,归纳总结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现状,对新设置的基础指标、亮点指标、负面指标进行联网评价,有力增强了大学生数字思政教育成效。

  拓展评价主体,设置评价范围。学院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核心,通过教学质量监测系统、智能化评价工具,让老师、家长、同学等群体参与评价过程,形成了课堂内外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主管部门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从“数据支撑”向“数据赋能”转变。

  (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