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积极探索创新育人模式,通过实施“精准定位,学创融合”“职业岗位技能递进”“岗位轮动”“课堂—养殖场”等一系列特色育人模式,面向海内外农牧产业链输送了7.8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农牧专业人才,走出了一条农牧特色鲜明、升学就业双优、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农牧类专业为主
彰显“农校姓农”特色
学校坚持“自强不息 德技并修”,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600余人,开设畜禽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中草药栽培(药剂方向)、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等19个专业,覆盖农林牧渔、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等专业大类。学校始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农牧类专业为主,彰显“农校姓农”特色。
打造“金专业”:构建“校—市—自治区—国家”四级重点专业体系,建成1个国家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品牌专业、2个广西优质专业、1个柳州市名牌专业,辐射带动5个自治区优质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农牧类专业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以专业建设为引领,精准对接农牧产业链需求。
建设“金课程”:开发33门“岗课赛证”核心课程,建成1门国家级别、2门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构建“虚拟仿真+实境实训”模块化体系。开发面向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11项,包括国际化教材1部、国际化课程3门、国际化培训资源包7项,数量居全区中职学校首位。
编写“金教材”:活页式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认定自治区“十四五”规划教材1门、农业农村部门“十四五”规划教材7门,开发特色校本教材15门、“1+X”校本培训教材2门,公开出版新形态教材9门。国际化教材服务“职教出海”,开发“越南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中畜禽种繁育人员(初、中级)2项职业标准,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锻造“金师”队伍:创新“个人递进—导师制—名师工作室—创新团队”四级培养体系,认定校级骨干教师50人、教学能手30人、专业带头人15人、首席教师8人、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轻工技术能手2人、自治区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学名师5人。获得自治区级教学竞赛奖43项,建设畜禽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2个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面向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资源开发者”转型。
夯实“金地”根基:创新“虚拟仿真+模拟猪场+实物实训”三级体系,拥有畜牧兽医、特种动物养殖、畜禽生产技术、畜牧养殖4个自治区实训基地,建成全国首家智慧猪场实训中心,辐射带动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5所院校建设产教平台。建成1个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个全国一流数智养殖实践基地,培育5个自治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通道
搭建成长立交桥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色,助力更多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学习。
打造了以畜牧类专业为品牌、“2优2特”的专业集群。畜禽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两个畜牧类专业是学校传统优质专业,其中畜禽生产技术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农林牧渔类专业在校生5758人,占全校在校生的74.93%。以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群、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群为核心,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群、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群为特色,打造了涵盖畜禽养殖、电子商务、财经商贸、电子信息、餐饮旅游、装备制造六大领域的“2优2特”专业集群。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技能竞赛一等奖等荣誉23项、自治区级一等奖等荣誉244项,获自治区教育部门文明风采一、二、三等奖等奖项374项。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桂林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构建了一支名师(名匠)引领、层级梯队递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创新团队为主、个人为辅的考核机制。首先是按照国家、自治区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年度考核实施办法。二是考核分门别类,按专任教师、兼职人员、专任管理工勤人员、中层干部等考核,同类人员与同类人员相比。三是在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对教学、科研、班主任工作、技能竞赛、内涵建设等的数量进行考核。四是教育教学不仅重数量、更重质量。学校还创新《团队工作考核办法》,按共性工作标准、职能工作标准、创新工作标准为内容展开团队考核。自此,科研课题立项与成果申报、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等建设项目,行政手段不再是必选项,教师团队积极主动承担成为常态,较好地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主动性。
二是融通教学、科研、大赛、创业、服务“五线”并进的“双师型”教师成长通道。把好教师入门关,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办法,用导师制通过《教学评价办法》,以督导主评、教师互评、学生辅评、教务日常管理评价为内容的“四方评价”,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落实《科研管理办法》《教师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将科研成果、技能竞赛成绩纳入教师评价和年度考核范畴,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竞赛能力同步并进。实施《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创办经济实体与企业实践、省级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相结合,解决培养“双师型”教师手段单一、成效不明显、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的问题。
三是创新“七级进阶”精准培养模式。出台《教师培养与选拔办法》,搭建“教坛新手—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专业带头人—首席教师—教学名师”七级层级梯队,递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经自治区教育部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为78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4.16%。同时,通过招聘、企业兼职等方式完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师生比为1∶19.9。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升学通道。积极与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城市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升学通道。学生们从职教赛道上用笔尖改写命运图纸上的航线,在实训台的火花里点燃求知的火种,顺利进入更高的学术殿堂。
建设数智化校园
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学校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全流程,系统性重构教学、管理、服务与协同模式,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智能化支撑,形成“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数据驱动产教融合、智能引领个性发展”的新型职业教育范式。这一模式全面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助力《智慧猪场实训中心》被遴选为2025年广西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案例。
创新实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虚拟仿真+模拟猪场+实物实训”三级递进实训体系,将产业前沿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同步引入教学实践。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与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智养殖实践基地,创设高度逼真的生产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实操能力。
拓展服务边界,赋能区域发展。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多元社会服务:每年面向基层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建成自治区农民培训精品课程(或入选中央农广校教学资源)2门以上,推动优质教学资源下沉,“‘五方联动’滴灌式农民种养技术精准培训的实践探索”入选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典型案例公示名单;联合10余所中小学联动开展职普融通体验教学,开发3门以上职业体验课程,架起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引入柳城牛腊巴非遗传承项目,建成非遗传承工作坊,联合完善制作标准、流程、工艺及配套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完善智慧生态,夯实教学基础。建成覆盖全流程的智慧校园系统,打造1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精品课程,开发10门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其中,畜禽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专业遴选为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建成自治区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基地,为教学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厚植育人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学校服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累计输送毕业生11717人,其中农类毕业生8964人,毕业生以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用人单位认可,为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同步推进学历教育与“三农”技术培训,2018年至今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水库移民、职业农民等21796人次,培养出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马翠芳 石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