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始终把“一融双高”作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平台优势,纵深推进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育人、战略服务“四维”深度融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区域一流学科专业不断贡献“地资人”智慧和力量。
聚焦人才培养维度
构建“阵地赋能 平台支撑 应用为基”的育人体系
阵地赋能育人根基。学院持续巩固“支部阵地建在学科平台上”的经验做法,着力探索“党小组建在综合型教师团队上”新途径;鼓励“双带头人”牵头,推动学科进行业、团队进企业、教师进项目,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协同评价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治,通过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等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台支撑育人场域。学院以传承师道校本文化、涵养“仰天俯地、知行合一”“地资人”精神为文化育人主线,依托学校“两馆一院”、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等平台载体,不断创新科普育人新模式;组织学生赶海巡山,开展“山海会盟”环海南行、“黔山秀水”生态文明科普实践活动,不断坚定学生扎根贵州、服务贵州,把论文写在多彩贵州大地上的信心决心。
应用托举育人实践。学院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构建实验室、产教融合中心、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企业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党建联学联建,搭建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适配。近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超过50%,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00余项,立项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0余项、大学生科研项目5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软著5项,学院学生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蝉联学校榜首。
聚焦师资建设维度
实施“制度揽才 政治领才 评价激才”的人才计划
建章立制揽才。学院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结合学院学科发展实际,明确外引内培的目标、任务,统筹协调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确保精准揽才。
政治引领育才。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人才培育中管方向、谋大局、抓关键的核心作用,加强对人才引进、管理、使用、评价等工作的政治引领。落实青年教师联系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启航培育计划”“青年英才计划”,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考核评价激才。学院坚持人才“谁使用、谁评价”原则,探索开展人才分类评价,针对学科、岗位特点建立多元一体评价体系,推动评价结果与人才的使用、晋升、薪酬等紧密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切实将人才评价结果用起来,不断激发人才活力。近年来,学院引培博士20余人,28人次晋升职称,5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1人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院师资队伍持续优化,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
聚焦学科育人维度
开展“有组织 有管理 有保障”的科研攻关
明确学科科研方向。学院深化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通过建强组织、育强“头雁”、做强融合等举措,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规划从“活动对接”向“战略协同”跃升,确保科研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同频共振。
凝聚科研团队力量。学院聚焦科技和产业战略所需,由拥有高级职称的党员或博士党员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构建“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科研攻关梯队,整合科研平台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学院党委统筹资源,支持青年教师和科研团队开展探索性研究,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推动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学院获批立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0余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近3000万元;获批建设贵州省重点实验室、科学家工作站等省级平台11个,获省部级奖励和荣誉40余项。
聚焦战略服务维度
推进“特色创新 担当有为”的社会服务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智库。学院坚持以战略导向汇聚人才力量,充分发挥贵州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贵州山地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作用,牵头完成贵州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利用规划、贵州省耕地河湖草地休养生息规划。制定的《贵州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规程》在全省全面转化应用,空间决策大数据系统在贵州、海南、河南等省份成功推广使用;承担贵州、云南、江西等8个省区150余县市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评估、考核及调研任务。
勇担乡村发展新使命。学院充分发挥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优势,构建“专业学习+乡村实践”人才培育模式,组织师生团队深入贵州20余县市参与农村土地确权、全国污染源普查实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工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未来,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将继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服务贵州省“四新”“四化”主战略、建设“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断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师院”新风采。
(作者:杜彪 罗绪强 王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