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突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的理念,以匠心构建“艺术+”之梦,以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积极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推动教育创新与产业实践协同发展
学校坚持践行“艺术服务社会”育人理念,以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创作、产教融合有机结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推动教育创新与产业实践协同发展。
不断创新教学体系。学校依托“创意时装画”课程的独特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聚焦沈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民俗文化、民国风情、工业文明与当代生活为灵感来源,将沈阳的民俗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当代生活创作成时装插画;举办“时装插画赋能地域文体旅IP”成果展,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再现沈阳独特的城市记忆,彰显这座城市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为沈阳文旅的传播与推广开辟新的路径。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打造大学生校企联合项目——“潮酷设计赋能腕表共创课堂”系列活动,与企业导师共同研制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模块、完善课程内容并制定评价标准,将艺术、设计、技术、商业等领域知识融入“实例分析、实境操作、实案检验”的“三实”教学模式中,成效显著。
积极创新实践模式。学校开展“塑料不酷——艺术与环保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艺术+科技”为双引擎,鼓励学生通过动画、信息可视化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环保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通过动画短片、艺术展览的方式向世界展示“鲁美人”的环保创新智慧;成功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元参与模式,为生态环保行动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路。学校主办以“融合·蜕变”为核心主题的首届东北亚“AI时尚创想未来”服装设计大赛,探索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引擎,贯穿设计全流程,打破传统创作边界,构建人机协作的时尚新生态,促进设计教育与产业前沿紧密对接,引领传统时尚产业实现智能化的华丽蜕变。
持续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学校始终秉持艺术服务时代的使命,立足学科优势特点,持续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不断探索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设计育人、文化服务与科研创新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专业力量回应社会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弘扬地域文化中贡献更多“鲁美”智慧与艺术力量。
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助力城市更新。学校服务大连春季文旅宣传,指导学生深度参与大连城市文旅品牌设计项目,在实践中锤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其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以项目促教学,以实践育人才”。该活动既推动了大连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了学校以文化创意服务地方发展、以设计力量赋能城市建设的责任担当。组织师生参与大连市“国际开放月”第三十四届大连赏槐会,以艺术创新助力城市更新。学校4个创意设计团队为槐花迎宾道匠心设计的主题艺术作品惊艳亮相,成为本届赏槐会极具人气的艺术打卡地标,赢得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展现了学校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使命担当。
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助力体育事业发展。学校积极参与2025年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会徽、吉祥物征集设计活动,设计作品凭借独特的创意、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在众多优秀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大体联组委会的高度认可与一致好评;应邀参加全球大学生体育文化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获优秀创意奖、优秀制作奖、优秀传播奖等奖项。
以艺术为切入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学校承担完成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视觉形象设计,将“文化叙事”“国际传播”“数字表达”等核心创作力融入实践,使创作在国际舞台上以中国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
学校全力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主动加强与优质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赋能平台,发挥创新创业内驱动力,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
以“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方式,积极拓宽就业市场。学校坚持深度挖掘优质就业岗位,全方位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领导分别带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实习就业、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谋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华晨宝马新工厂艺术项目10/10”项目,从理论研究、艺术创新和服务国家“三位一体”出发,充分发挥艺术在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艺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创作具有中国优秀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充分发挥艺术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举办2024出行设计产教融合创新论坛,成功为企业与高等院校构建起一个跨越学术、产业与教育的多维度交流平台,实现校企零距离对话。该论坛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汽车设计人才开拓了思路,对推动出行设计领域的人才发展与设计创新提出新方向,为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吴晓晨 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