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时代坐标系下,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正成为土建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西部土建高等教育的标杆学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百年积淀的“建筑科技”基因为根基,以“学科统领、靶向培养、产教融合”为破题之钥,积极推进学科向“智能+、绿色+、健康+、国际+”转型,率先构建起“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土建类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学科生态重构:以体系化布局夯实育人根基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骨架,学校立足行业发展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破立并举”理念推进学科重构,构建起适配土建行业全链条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
构建“三链融合”学科矩阵,锻造行业服务核心能力。学校创新提出“一主体两支撑”的学科链架构,以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优势学科组成“核心主链”,筑牢服务土建行业的专业根基;以力学、信息科学、机械工程等理工学科构成“基础链”,强化技术创新的理论赋能;以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形成“支撑链”,赋予建筑科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这一矩阵式布局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培养”向“全链条能力输出”的转变,为复合型人才成长提供多维度知识供给。
实施“四维分层”发展战略,激活学科动态生长力。为推动学科差异化发展,学校构建“珠峰、高峰、高原、高地”四级学科体系,配套“优势学科超越、特色学科突破、新兴学科跨越、基础学科振兴”战略。构建“四梁四柱”学科体系,明确各学科的发展定位、突破的重点领域及路径举措,分层分类推动各学科在不同层面冲击一流,做高高峰、做厚高原、做亮特色,营造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重点实施“信息学科崛起、基础学科振兴、人文社科繁荣”三大计划,以平台建设、项目支撑、创新驱动为抓手,促进三类学科快速发展。创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秘书”工作体系,夯实学科建设责任主体,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人才培养革新:以靶向化模式培育创新先锋
面对行业对“懂技术、通交叉、善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以“精准对接、交叉融合”为导向,构建起覆盖“本硕博”全学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锚定行业需求图谱,确立育人目标。学校深度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双碳”行动方案等战略要求,从国家战略与西部发展两个维度,提炼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建筑碳排放核算”等核心能力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行业人才能力图谱》。以此为基础,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多学科融合土建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将个人成长与行业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绑定,实现人才培养的“靶向供给”。
创新交叉培养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为打破学科壁垒,学校组建3个前沿研究院、3个行业研究院及1个地方研究院,聚焦韧性城市、生态文明等战略需求,推动跨学科团队协同攻关。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推行“3+5”本博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学科融合、课程化合、资源聚合、产学结合、中外联合”五维机制,培育建筑科技领域领军人才;打造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转化能力。此外,学校发起成立“丝路国际建筑科技大学联盟”,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海外学院,将人才培养置于全球建筑科技合作的大格局中,助力学生构建国际化视野。
质量保障升级:以科学化体系护航内涵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学校通过构建“评价—激励—提升”闭环体系,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精准画像推动学科发展。学校创新设计包含27项观测点的学科评价指标,涵盖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科研创新等关键领域,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差异化权重分配的方式,实现对学科建设的动态监测。通过“自评—审核—专家评议”多级核验机制,结合规模加权、折半计算等方法保障评价公平性,评价结果直接与学院考核挂钩,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打造高水平学术梯队,强化人才支撑能力。学校以“解决卡脖子难题”为导向,组建跨学科学术团队,通过3年聘期考核机制,聚焦团队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强化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强化长效发展,形成“成果产出—人才培育—学术影响”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土建学科建设为根基,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深耕细作,获得行业的高度认可,通过输送领军人才、产出科研成果、锻造师资团队、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等实践,为同类院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从响应行业需求到引领发展变革,从培育高素质人才到服务国家战略,学校以“学科—人才—创新”的深度融合,持续书写土建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担当。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锚定时代命题,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牛荻涛 张聪惠 刘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