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化产教协同育人 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2025-11-12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马鑫 孙子文
学院深刻把握问题本质,积极争取无锡市支持,将学院建设纳入市校共建核心框架,推动高校、政府、企业从松散合作走向利益共同体,以机制创新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恪守“需求导向、产教融合、交叉创新、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精心构建“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协同育人体系,精准破解传统工程教育“校企协同浅层化、实践能力碎片化、培养评价单一化”的三重困境,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江南范式”。

机制创新

从“单点合作”到“体系化共建” 凝聚育人合力

  学院深刻把握问题本质,积极争取无锡市支持,将学院建设纳入市校共建核心框架,推动高校、政府、企业从松散合作走向利益共同体,以机制创新打通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政府层面主动作为,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撑。2025年,市校共建专项经费1000万元,为学院建设注入强劲资金动力。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太湖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面向人工智能、校地合作、定向就业博士等领域开展专项培养,为报考的在锡企业技术骨干提供每人2万元奖金激励;同时要求相关地区和企业配套提供研究课题与经费支持,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学院与地方深度联动,构建全域覆盖的育人网络。在无锡市江阴市、宜兴市、梁溪区等“两市六区”分别设立卓越工程师中心,同步开设对应区域的卓越工程师班,将育人阵地延伸至产业一线。常态化举办校地企协同交流会,组织教授团队与行业头部企业精准对接技术攻关课题,让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直接对话,实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良性互动。截至2025年5月,学院已征集企业课题299项,其中在研校企合作项目130项、企业需求揭榜挂帅项目169项,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实践载体。

生态重构

从“松散对接”到“深度化耦合” 夯实实践根基

  学院坚持产业引领、需求导向,以学科交叉为纽带,推动校企资源“深度化耦合”,构建起融通共进的育人生态系统,助力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锤炼工程能力。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向。学院紧扣国家“健康中国3.0”战略和无锡市“465”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设备、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核心领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A+”学科优势,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创新“1+N”“N+1”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高效整合。“1+N”模式依托1个顶尖教授团队,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培养工程硕博士;“N+1”模式整合多个跨学科团队力量,聚焦1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定向培养。目前,学院已与保利中轻、华润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开设龙头企业“卓越工程师班”,定向培养服务国家大健康产业的专业人才;聚焦无锡地标产业,创建地方产业集群“卓越工程师班”,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定制化”人才。

  学科平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学院与江南大学12个工科学科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将高校科研平台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化优势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和项目攻关,实现“学习即工作、研究即创新”的培养目标。

模式革新

从“单一主体”到“校地企协同” 优化培养路径

  学院以项目制为核心,推行“高校主导+地方助推+企业协同”的招生、培养、评价一体化改革,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配角”转变为“主角”,有效破解“高校热、企业冷”的合作困境。

  项目制招生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学院多渠道建设企业课题库,入库课题涵盖在研校企合作项目和企业需求揭榜挂帅项目,招生环节直接从课题库中遴选卓工项目,实现招生指标与产业缺口挂钩。学生基于企业课题报考,入学即进入项目组,在学校、企业双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从源头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2024、2025级已招录223名工程硕士研究生、21名工科博士研究生;2025年9月,与保利中轻和华润集团联合招录工程硕士28名、工程博士40名,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培养质量得到企业高度认可。

  个性化培养凸显能力本位。学院推行“一生一培养方案”,根据企业课题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灵活设置课程学分结构,强化校企合作课程与企业实践环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流程,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成果转化,全程接受工程实践训练。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学生取得的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或样机、发明专利、工程技术方案等实践成果,均可直接作为毕业依据。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凭借创新的育人模式、扎实的实践举措,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域崭露头角。体系化的校地企协同机制、深度耦合的产教融合生态、精准高效的项目制培养模式,为破解传统工程教育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太湖之滨,弦歌不辍;卓越之路,行稳致远。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助力学校教育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着力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的崭新篇章。

  (马鑫 孙子文 吴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