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诞生的洹水之畔,安阳师范学院这所百年学府正以人才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着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学校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引得来、长得好、留得住”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地方高校的人才使命与责任担当。
战略领航:筑就人才集聚“强磁场”
学校党委书记孔国庆表示,学校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平台,会聚天下英才。让每一位来到学校的优秀人才,都能感受到尊重、获得支持、实现价值,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向往的高地、成长的沃土、创业的热土。
顶层设计锚定方向。学校创新实施“21322工程”人才计划,即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育办法和项目式支持办法2个文件,每年引进100名高水平博士,每年选拔培育30名以上硕士去高水平大学深造,柔性引进20名高水平学者、专家为本科生授课,与2所高水平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引育并举、筑巢引凤、借巢育凤、上升引领”的人才工作原则,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引育全过程。
全员联动凝聚合力。学校领导带队奔赴全国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各学院实施“靶向引才”,创新“以才引才”“揭榜挂帅”模式,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链式效应,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局面。2024年至今,学校共引进高水平博士150余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等人才8人。
政策赋能破解瓶颈。学校陆续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育办法、二级学院学术副院长聘任管理办法、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以“低职高聘”“直聘硕导”“项目式支持”等打破常规限制,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终身、滚动式”支持。政策发布一周内,便收到230余份申请,彰显了强劲磁吸效应,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对人才的感召力。
平台筑基: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地方高校人才培育,平台是关键支撑。学校创造性破解平台瓶颈,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让潜力人才加速成才,在传承与创新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校际协同借梯登高。学校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共生”育人机制,目前学校已经有多名高层次人才以人才共生或在职博士后形式进入高水平大学或科研团队,为人才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特色平台厚植沃土。依托学校甲骨文中华根脉与红旗渠红色血脉的“发展特色”搭建特色平台,学校成立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中心、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院,用好国家、省、市的利好政策,持续打造以甲骨文研究和红旗渠精神传承为特色的学术研究、活化利用、文化传承的高地,持续提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效果。
梯队建设积蓄后劲。学校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河南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人才,让人才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团队中成长。协议签订后,学校在2年后将形成一个稳定的博士后人才梯队,符合条件的教授也将成为博士后导师。
生态涵养:筑牢人才扎根“避风港”
学校着力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重、关怀、支持人才的良好生态,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全链条服务解后顾之忧。学校设立人才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提供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一站式”服务;建立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每月座谈解决个人、实验室建设、团队组建等问题,形成“政策主导—部门服务—院系指导”的良性机制。
突破性机制激发活力。学校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探索通过“特聘教授”“项目合作”等模式,实施“成果导向”评价,做到创新不问出身、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建立以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构人人思进、人人谋进、人人能进的动力机制;低职高聘,对高层次人才“高聘一级”享受校内绩效工资;对符合申报高级职称博士,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通过河南省特设岗评审后纳入特设岗位管理,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
持续性支持助力长远。学校实施“项目式滚动支持”,对聘期满后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项目式滚动支持,共计247人次;系统培育一批具有学术引领性、技术突破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聘任33名新进高水平博士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推动人才从“站稳脚跟”向“勇攀高峰”跨越。
文化铸魂:答好人才报国“时代卷”
学校将精神传承与使命担当紧密结合,引导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实现价值,答好新时代的人才报国卷。
精神引领,筑牢信仰之基。学校将红旗渠精神与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育人体系,每年组织新引进人才开展“沉浸式”教育,参观“精神的力量——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激励高层次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围绕社会急需与学术前沿深耕不辍,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水平成果。
扎根地方,走实赋能之路。学校以“政校企”合作为纽带,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层次人才与地方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科教融合、产教互促,形成了“以人才带动产业、以产业凝聚人才”的良性发展格局。
甲骨千年,文脉不绝;红旗渠水,精神永传。学校正以战略远见引才、以创新平台育才、以暖心生态留才,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让青年才俊的智慧之光汇聚成璀璨星河,在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征程中,书写地方高校自强不息、英才报国的生动实践。
(作者:张爱善 孙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