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推动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活动以及考核评价相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素质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
聚焦课程体系融合
学院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将课程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强化其基础性支撑地位,着力构建覆盖公共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及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劳动法律法规及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确保学生接受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同时,结合历史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实际,开设“文物鉴赏”“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基础知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平台。此外,坚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考察、专业见习和实习实训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提升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3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8个、文旅与酒店实习基地30个,升级改造实训室5个,获批校级劳动教育基地1个。
聚焦校企合作融合
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将劳动教育融入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先后与广西东呈酒店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山禾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广州融通东山宾馆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希尔顿酒店等企业开展合作,通过目标协同、资源互补、实践深化与机制保障,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闭环和双向互惠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院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参与学院教学,共同开设“东呈青苗班”“金牌导游班”等定向人才培养班,联合开发“高星级酒店运营务实”“旅游策划服务”等课程,签订协议共建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促实践,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导向,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技能实践深度融合,增强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和教学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8人,聘请企业人员担任行业兼职导师12人,年均邀请企业导师进校授课30课时,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就业人数超过50%。
聚焦实践活动融合
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活动,用好用活实践活动平台载体,积极发挥共青团建设小区、桂东南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名师工作坊、历史学专业综合实训室、师范生技能训练基地、智慧教室与实训室、旅游与实验教学中心、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悦学堂”人才培养平台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多层次宽领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校园绿化美化行动、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实习、校内实训、师范生技能训练、学科专业竞赛、系列宣讲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与兄弟院系、企业、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学院与企业、行业共建实习基地50多个,开展“双导师制”教研活动60多次,输送各类实习生630余人次。学院获评第二批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B类),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3人次、省部级奖项433人次。
聚焦考核评价融合
学院坚持考核导向,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从“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在实施过程中,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劳育测评标准,规定劳动测评分由基本分(70分)、加分项(30分)和减分项组成,总分为100分,主要根据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参与文明校园、文明宿舍、星级宿舍等创建活动的表现进行量化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年度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测评,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具备满足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近年来,学院每年对劳育测评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完善动态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生动力。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依托学校科研启动基金人才专用项目“马克思主义过程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和第二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培育计划、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心学’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进行孵化,推动劳动教育取得较好成效。下一阶段,学院将持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变革需求,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夯实劳动教育各项举措,推动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徐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