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种下科学种子 培育时代栋梁
2025-11-05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唐薇 左成光
贵阳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本土、聚焦前沿,以“前沿性、趣味性、在地性”为原则,以“黔中科学”地域特色课程为核心,构建起“理论+实践+线上”的立体化课程矩阵。

  贵阳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号召,主动扛起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使命担当,以“种下科学种子,培育时代栋梁”为初心,精心构建起“小小科学家”全链育人体系,创新打造出“特色课程资源、强化师资培养、联动家校社馆”三位一体的科学科普两翼同向发展新生态,为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与科普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筑基础强内涵 打造特色课程矩阵

  学院立足本土、聚焦前沿,以“前沿性、趣味性、在地性”为原则,以“黔中科学”地域特色课程为核心,构建起“理论+实践+线上”的立体化课程矩阵。

  学院深度挖掘贵州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将贵州路、贵州桥、喀斯特地貌演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具代表性的“贵州符号”,巧妙转化为可视化、可感知的教学载体,系统性开发7套40门科学校本教材。邀请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参与课程顶层设计,精心打造30节精品课程与26项实践课程,形成从基础认知到深度探究的完整学习链条。

  为进一步拓展科教资源的覆盖广度与应用效度,学院作为初创跨学科建立科普推广团队,带动本科学生创建“自然优趣”科教公众号,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搭建起开放共享、便捷高效的立体化课程资源库。特色课程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意识,真正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提能力激活力 构建师资培养闭环

  学院立足本土实际,联合学校科学教育专业系统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的本土化师资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能引领”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体系构建方面,依托学校贵州省一流“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与“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点,团队搭建起“本科—硕士”科教专业连贯培养体系。通过为每位科教生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实施从理论积淀到教学实践的双线追踪与动态评估,确保其专业成长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培养模式方面,团队系统整合“国培计划”、基层科普专项行动、科学名师工作室等多元资源,打造“理论研修—实践淬炼—精准帮扶”的三维融合培养矩阵。通过参与高校专家赴基层学校担任“科学副校长”,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教研指导,实现师资培养与一线教学需求的无缝对接。

  生态营造方面,学院及团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共建全国科学教育示范校,打造“培养—实践—辐射”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生态,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稳定、高质的实践平台,更让优秀师资的示范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形成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聚合力建生态 推动家校社馆联动

  学院创新提出“家校社馆”四维联动策略,通过对科教场景进行系统性重构,推动教育主场从单一的校园课堂,延伸至家庭空间、社区场域与文博场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四维空间中的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

  同时,学院依托“小小科学讲解员”项目,引导青少年基于贵州地质变迁等本土资源,开展300余场主题讲解,使中小学生在知识输出中深化学习、在科学传播中树立自信;组建“大大志愿者”团队,年均提供超1000小时公益服务,并以科创工坊、科普市集等多元化形式,搭建起社会公众与前沿科技之间的互动桥梁。

  通过“家校社馆”四维联动,学院成功构建起从校园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域科学科普新生态,不仅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更在讲述与传播本土科学故事的过程中,培育公众对家乡科技成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淬科学享科普 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历经多年砥砺奋进,学院“小小科学家”全链育人体系成果显著,跨专业联合中小学、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累计推动建成国家级科普基地7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3所;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市级教学竞赛奖20余项;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科技竞赛一等奖30余项,省市级奖项多项。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立足“大科学教育”格局,系统构建大中小学师资协同教研机制,完善“家校社馆”四位一体的长效育人生态,种下梦想种子,培育强国栋梁,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邦”时代使命,书写“科技科普两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唐薇 左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