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探索“五融入”明德文化育人实践
2025-11-06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亚平 王云龙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自创办之初,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置于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自创办之初,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置于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之际,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中的“明德”二字嵌于校名。在“明德、亲民、至善”校训的引领下,2020年成功转设后,学校系统梳理20余年办学实践,创新提出并逐步完善“五融入”明德文化育人工作体系,即把明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工作、管理服务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这一体系聚焦思政工作的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科研工作的深化辅助、管理服务的行动实践、校园文化的沉浸体验,最终形成“思政引领、课程承载、科研支撑、管理保障、文化熏陶”五维融合协同育人格局。而培养具有“尊道贵德的道德修为,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求真务实的行事准则,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的“明德新人”,正是学校明德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

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强化价值引领

  学校在第二课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明德励志、求知笃行”为导向的人格养成教育,以“和谐友爱、立己达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爱教育,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行为素养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模范榜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通过暑期“三下乡”暨“四百工程”(百名学子访百企、百名学子访百村、百名教师访百企、百名辅导员访百家)思政实践、青年大汇聚火车团等特色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校,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不断涵养学生品德修为,培养高尚情操,实现“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

融入教学课程体系 深化知识传授

  学校精心编写校本教材《明德文化概论》,将其设为全校学生必修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及“最美唐诗宋词”“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等选修课共同构建起“1+N”明德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明德文化育人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学校积极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新模式,与西安国家版本馆等单位携手共建20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以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统筹推进的育人工作格局。

融入科学研究工作 提升学术素养

  学校依托明德文化研究的深厚优势,成功获批陕西中华文化研究院明德文化教育学院、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时成立明德文化研究院、明德文化研究中心,设立明德文化研究基金、明德种子基金、明德青年基金等项目,为开展明德文化研究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成功举办全国“新时代明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全国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陕西地方传统文化研讨会、陕西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民办本科高校分会学术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分享科研经验与明德文化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融入管理服务工作 践行明德育人理念

  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教师为要、以责任为重”办学理念,将明德文化基因融入管理服务、后勤保障全过程,规范内部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将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争做“四有”好老师作为教职工共同价值追求,常态化开展“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十育人”先进个人及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打造“品质、文化、平安”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师生营造优质成长环境,形成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勤学会学的良好氛围。

融入大学文化建设 丰富文化活动内涵

  学校彰显明德文化育人特色,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明德人精神特质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着力打造“教在明德”教风建设品牌和“学在明德”学风建设品牌,通过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等主题活动,举办明德大讲堂、明德亲青大讲堂、明德青年信仰公开课、明德艺术文化节、明德社团文化节、明德文化读书班等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展示明德文化独特魅力,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时筹建明德文化教育馆,在校园楼宇命名、道路规划、景观设计中深度融入明德文化元素,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修养与人文情怀。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将明德文化育人理念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有效提升了育人质量,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明德”力量。

  (作者:张亚平 王云龙 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