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学院 立本求真传薪火 日新致远启华章
2025-05-15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25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更名为苏州工学院,这不仅是校名的更迭,更是校地同频共振、融合共生的战略跃迁。

  江南春色早,昆承碧波摇。2025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更名为苏州工学院,这不仅是校名的更迭,更是校地同频共振、融合共生的战略跃迁。从1958年成立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到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再到202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所扎根江南67载的高校,用求索与实践书写了一部扎根地方、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贡献全国的奋进史。学校成长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教育部合格评估、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国家教育强国项目规划高校、国家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等。如今,苏州工学院再启航,以崭新姿态迈入发展新纪元。

六十七载弦歌不辍 万千桃李薪火相传

  苏州工学院的办校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于苏州盘门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其间历经多次合并与发展。1989年,常熟职业大学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2025年3月,更名为苏州工学院。

  在6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扎根苏州、落地常熟,落实省市共建办学机制,完成了从师范为主到理工为主的转型,实现了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跨越。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余名人才,从教育领域的辛勤园丁,到创新前沿的科研精英;从企业管理的中流砥柱,到工程实践的技术尖兵;从乡村振兴的实干先锋,到国际合作的文化使者,校友深耕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4年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在“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校训的指引下,确立“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发扬“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秉持“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创一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多元创新

  苏州工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地方产业,建设了电子信息、高端装造、高端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群,打造了一批地方(行业)急需学科,构建起以工学为特色,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有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紧密对接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布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立足产业发展前沿,紧跟市场人才需求,不断完善本科专业建设长效机制、着力培育专业优势特色、有效提升专业质量内涵,打造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专业建设格局,建设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基础专业和应用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现有52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32个),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39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7个、省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2.0试点专业3个,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ACBSP国际商科认证。

  学校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5年累计获“国创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100多项。学校入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全国百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5年总榜单中位居前列,连续2年位列全国第3名、江苏省第1名。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名城名校融合发展

  苏州工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贡献全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与苏州市、常熟市的省市共建、校地互动机制,通过落实“省市共建”项目、践行“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实施“企业研修”计划等,促进校地深层次互动、产教全方位融合、校企广泛性协同。在创新技术应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集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构建校地发展共同体。

  学校围绕地方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电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与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契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其中,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4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应急管理学院成为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试点单位,产教融合系列质量工程项目数量位居全省高校第1位。

  学校以助力区域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牵引,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学校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建有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60余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7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80余项。承担横向委托项目超4500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300余件,转让500余件,参与编写各类国家标准12项。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省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2个。

国际交流开放共赢 合作办学赋能未来

  苏州工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境)外大学和跨国企业的合作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教师交流、文化交流、国际产教融合等多个领域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聚力打造学校国际化特色亮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1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本科双学位、交换生、本升硕、寒暑假短期工作坊等项目。学校入选江苏—英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获批江苏省教育厅“十四五”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学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2+2”学分互认本科双学位来华留学项目,入选2024年江苏高校“郑和学院”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实施教师互访计划,每年选派10至15名教师赴海外合作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研修,同时邀请外方教师来校授课或开展合作研究。通过教师互访和外籍教师引进,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友好院校合作、友好城市合作、友好互访等形式开展各类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创新探索国际产教融合路径,着力打造中美产教融合新平台,于2023年创办首届中美省州大学产教融合发展论坛,牵头成立中美省州产教融合联合会,成为理事长单位。会上,学校创新提出“国际产业学院”理念,成立了中美材料科学、中美智能制造、中美绿色与健康食品等3个国际产业学院,开创了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学校依托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合作产出科研成果近百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发布《苏州工学院使命愿景红皮书(2026-2035年)》,提出将坚持扎根地方,融合发展,服务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苏州新型工业化建设,在产业需求的坐标系中重构发展轨迹,致力于建设绿色、智能、安全的新型工业大学。学校将贯彻教育强国战略,努力成为“苏州有作为、长三角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作出更大贡献。 (严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