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化学院为更好服务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区域新材料产业成功升级转型,围绕产业优化专业和创新培育人才,面向地方新材料新能源产(行)业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新工科”学科建设,积极发挥高校协同育人优势,打造思政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协同—融合—提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精准对接产(行)业需求
为加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堂教学特色化、差异化,怀化学院创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块化功能化设计体系,积极培养能够精准对接新材料产(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广泛调研,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特色化。怀化学院对标行业标准、职业要求、岗位需求等,确定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个选修模块,制定并优化“公共能力—基础能力—发展能力”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产教、科教融合,重构特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怀化学院共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落实企业成熟案例、过程案例、生成案例与课程内容三对接,校企协同共编“新能源材料综合实验”等课程讲义、课件、教学大纲,共建毕业论文选题库。
坚持思政融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站稳守好课堂主阵地。怀化学院严格执行“课程思政进课堂”,组织课程思政专项研讨会5次、听评课20次、教学比武6次,做实“每一门课课程思政”“每一位教师课程思政”。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托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双评估”体系标准。建成“功能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实训”2门省级一流课程。
创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怀化学院创新“三层次四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解决地方本科院校经费保障不足、实践项目与产业脱节、“放羊式”实习、评价体系落后等问题,强化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优化“三层次”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怀化学院利用校内外平台资源,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和竞赛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在科研中创新创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创业”三层次全过程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
创新“四融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怀化学院将比赛项目融入实践课程,推动“体系—过程—指导—评价”四融合,实现课程教学“创新化、开放化、有组织化、分级化”。
构建“双创”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
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怀化学院借助“互联网+”“挑战杯”“金种子”等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创新创业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
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怀化学院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大学生‘书山’科技论坛”、经验交流会、研讨会 、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形成“双创”素养养成人人行、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新风尚。
全过程推动专创融合。怀化学院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课题、创新实验项目、“双创”计划项目等,推动“在校大学生必须完成1项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让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孕育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全员参与竞赛体系。学院学生从参加校级“格致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始,一路过关斩将,晋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低门槛、多方位、全员参与的“双创”竞赛体系。
建设高质量产业师资队伍
怀化学院通过“三个一”工程,提升材料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材料产业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
怀化学院构建“一人一导师”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一人一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一人一实践”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多渠道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组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过硬的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聘请校外龙头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产业导师。
自2016年以来,怀化学院材料学科立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认定省级一流课程2门;建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个,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1个;培养省级青年骨干教师9名,国家级、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4名;公开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怀化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近年来,怀化学院材料专业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科创竞赛奖励102项,其中“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国家铜奖5项,省金奖3项;毕业生中考研升学学生占比平均为30.1%,自主创业学生占比平均为10.3%;近60%的学生参与了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学生参与完成的专利成果达70项;就业学生中90%以上进入新材料产业链企业研发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夯实教育基础,筑起新材料产业大厦。怀化学院通过构建“协同—融合—提升”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服务区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破解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不足困境,为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输送品德高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舒友 欧阳跃军 向德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