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华学院活用生物学中“懒蚂蚁效应”,激发“懒蚂蚁”型人才的科研创新活力。在蚂蚁群体中,少数“懒蚂蚁”从不参与日常觅食,却能在食物短缺时率先找到新来源。学校人才中也有这类科研人才,不追求短期成果、专注冷门探索,看似“低效”,实则是创新的潜在源泉。
学校高度重视这类人才的关键作用,结合办学定位与区域需求,将释放其创新活力纳入科研体系中,通过识别“懒蚂蚁”型人才,构建适配支持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为学校科研实力提升、学科特色塑造及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发掘“懒蚂蚁”型人才特质与科研价值
学校多年探索实践表明,“懒蚂蚁”型人才的“懒”非消极懈怠或“躺平”,而是聚焦长期创新的“战略从容”。他们探索性思维突出,关注“非热点”领域;跨学科整合能力强,善融不同领域知识;抗短期压力能力强,更注重研究成果价值。学校围绕“懒蚂蚁”型人才的科研价值,多举措挖掘其特质、释放其潜能。
探寻“懒蚂蚁”型人才“突破性创新源头”的特质。学校自2020年起建立“非热点”研究培育机制,通过教师座谈、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AI精准识别,辅以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放宽短期成果考核,为其深耕小众领域、探索创新搭建平台。历经5年实践,学校已在各学科发掘出32名“懒蚂蚁”型人才,有效释放其“从0到1”的创新价值。
发挥“懒蚂蚁”型人才“学科交叉桥梁”的特质。学校打破院系与专业壁垒,引导不同学科的“懒蚂蚁”型人才组建联合研究团队,通过资源整合与方向共创,挖掘其融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催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校“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院”,最初由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艺术设计、表演、音乐学等专业的“懒蚂蚁”型教师组建,目前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并催生了3个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善用“懒蚂蚁”型人才“激活团队活力”的特质。学校吸纳“懒蚂蚁”型人才参与团队核心决策,通过鼓励差异化思路、打破传统路径,助力团队规避“路径依赖”。学校“东北乡村振兴智库”与“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2个团队共吸纳4名“懒蚂蚁”型人才;在地方调研中,“东北乡村振兴智库”团队跳出传统模式,提出“乡村文化IP赋能”思路,形成3份方案并获政府采纳,推动了2个乡村文旅试点;“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团队突破单一协作模式,以“场景化体验设计”理念开发出1款民俗VR产品,助力企业增收。
构建“懒蚂蚁”型人才成长的支持体系
学校聚焦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量化至上”、资源配置“短期导向”、创新缺少“容错机制”等痛点,以“尊重创新、释放活力”为核心,构建适配人才成长的支持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唯量化”束缚。学校从2020年开始改革了科研评价标准。其中职称评定和科研绩效考核引入“代表作+多元评价+分类评价”机制,依据学科特点,允许“懒蚂蚁”型教师以1-2项核心成果(如创作、专利、成果转化、成果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替代多篇论文。截至今年,已先后有6位“懒蚂蚁”型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并在年度科研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或“良好”。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保障“探索性”研究。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自主创新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已取得较好成效。教师完成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及原创剧本、学术著作等。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为“懒蚂蚁”型人才提供协作空间。学校“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广泛聚集了多学科领域的“懒蚂蚁”型教师,近5年已完成10余项地方政府、县域文旅、电商等“十四五”“十五五”规划项目以及30余项委托类课题。
此外,学校为长期深耕探索性研究的教师创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有针对性地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对这类教师实行差异化教学任务安排,每年减少50%的教学工作量;延长项目结题周期,避免考核压力干扰其研究进程。
营造创新氛围,解除“试错”顾虑。学校结合探索性研究的不确定性特点,明确制定“科研失败容错清单”,对因探索前沿方向、挑战创新难题导致未达预期的探索性项目,不纳入个人负面考核,也不影响后续资源申请,从制度层面为敢闯敢试的教师“松绑”;同时,定期举办“创新沙龙”,专门邀请“懒蚂蚁”型教师分享研究经验,围绕跨界创新思路展开交流,通过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全校创新活力。
让“懒蚂蚁”与“勤蚂蚁”协同发力
学校在科研管理改革实践中,既需要“勤蚂蚁”型人才深耕细作、稳步前行,也需要“懒蚂蚁”型人才仰望星空、探索未知。通过持续优化科研管理体系,“懒蚂蚁”型人才的创新价值实现了有效转化。近5年,学校“懒蚂蚁”型教师牵头的自主创新项目中,25项成果得到转化应用,30项专利获得授权,跨学科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长,学校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面向未来,长春光华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懒蚂蚁效应”应用机制,积极建立“基于AI的人才特质识别系统”,精准匹配支持资源;推动“勤懒协同”的团队建设,进而让“勤蚂蚁”的执行力与“懒蚂蚁”的创新力形成互补,协同发力。
(作者: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