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立足自身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着力实施“四轮驱动”工作举措,积极推动资产管理从“粗放式”“松散式”向“精细化”“绩效化”转变,实现学校资产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增值”跃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势赋能。
购置审批“项目化”
深化资产购置项目库管理改革。学校赋予各学院资产配置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以学院为主体推动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2025年由学院自主决策的“学院发展类项目”资金近1700万元。
优化资产购置项目库管理流程。学校严格控制项目个数,合并相同及相近项目,重点考核实绩。加强绩效目标考核评价管理,设立事前绩效评估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15个,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资产购置项目库建设明确相关目标。学校资产购置项目库建设体现明确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目标,让资产购置成为项目承担单位的“履职承诺书”。
严格填报各学院存量资产情况表。学校坚决避免重复购置问题;通过将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纳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考核内容,避免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允许非政府采购项目经费的结转使用,解决各学院“钱”和“事”脱节问题;通过精选答辩专家进行现场质询的方式,解决项目论证的形式化问题;通过量化数据,解决绩效目标表假大空等问题。
经费预算“精准化”
科学编制预算。学校根据资产的性质和用途,制定相应的预算编制标准和方法。同时,根据事业发展的变化和实际执行情况,对资产购置预算进行动态调整和滚动修订。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20类资产的配置标准,对数量、价格、年限、性能作出了明确要求。在编制预算时,严格按照配置标准确定资产的购置数量和规格。
严格预算审核。学校成立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审计部门、社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预算审核小组,对资产购置经费预算进行全面审核。对于重大资产购置项目或专业性较强的预算项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专家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对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为预算审核提供专业支持。
预算执行与监控。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建立资产购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因政策调整、工作任务变更等原因导致资产购置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学校会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确保预算调整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日常使用“绩效化”
实施年度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学校按照“科学公正、统一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实施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制度设定基本管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改革创新等7个方面,涵盖9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全面客观反映各学院资产管理绩效。于2025年4月份发布了《山东第二医科大学2024年度资产管理绩效报告》,将各学院绩效管理情况及问题,反馈到各学院和相关部门,进一步促进资产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制度。学校遵循“统筹规划、分类建设、专管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要求,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支撑大仪器共享工作管理和服务;服务提供仪器录入、设备信息查询、预约使用、运行管理、计时计费、数据收集统计、使用评价及绩效考核等功能,实现全校20万元以上377台大仪器共享工作全程网络化管理。
建立常态化资产调剂制度。学校定期对全校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建立闲置资产动态数据库。搭建校内闲置资产调剂信息平台,发布闲置资产的照片、规格、性能、使用年限、调剂价格等信息,方便校内各部门查询和申请调剂。
废旧处置“延伸化”
学校组织专业人员对废旧资产进行系统清查,依据其原理、结构、功能等,筛选出具有科普潜力的资产,从科学知识推广、内部机构组成、使用原理展示等维度评估其科普价值,将废旧资产改造成直观、有趣的科普展品,在学校临床能力培训中心、图书馆、书院、教学楼等场所展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节约环保意识。与潍坊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废旧资产科普推广活动,共享资源和经验,将学校的废旧资产科普资源推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现已捐赠给潍坊市科学技术学会电脑40台、显微镜30台、投影仪20台等用于科普推广。
学校与“第一书记”帮扶村、潍城区社区、安丘市石埠子镇等乡村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通过座谈调查、线上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学校将经过评估可以直接使用的废旧资产,如电脑、打印机、桌椅等办公设备,捐赠给乡村的学校、村委会、卫生室等,改善乡村的教育、办公和医疗条件。现已捐赠电脑40台、会议桌1套、柜子20个、桌椅10套。
学校与潍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精准了解掌握中小学在教学设备、办公设施等方面的缺口和需求,通过山东省教育系统资产管理调剂系统,将旧电脑、投影仪、课桌椅、实验室仪器等设备,调拨到潍城区相关需求学校。本年度,已向潍城区中小学调拨电脑30台、柜子50个、凳子60把。
(作者:冯振华 杨瑞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