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关乎人格塑造、文化传承与时代新人的培养。近年来,吉林师范大学积极回应时代召唤,依托美术学院专业优势,系统实施“美育浸润工程”,以展览为平台、以实践为路径,构建起了艺术教育、思政育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
示范:吉光凤羽,绘就家国壮丽画卷
“吉光凤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为东北地区的全国性综合美术大展,既是中国文联支持吉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一场辐射全国的艺术盛事。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的投稿作品9625件,创下中国美协同类展览投稿数量新高。经严格评审,学校有241件作品入选,涵盖油画110件、中国画131件,题材聚焦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红色文化等主题,生动展现了新时代艺术工作者的精神追求与创作风貌。
展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现实主义精神与多元艺术语言于一体,实现了艺术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学校师生全程参与策展与创作,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增强了文化自觉与家国认同。“吉光凤羽”不仅是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师范院校“为师为范”的生动体现,为美育与思政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吉师示范”。
模范:先生向北,传承文脉与师道精神
“先生向北”主题教学展是学校推动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展览灵感来源于《先生向北》一书中记载的感人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学界与文艺大家毅然北上,支援吉林教育与文化建设。美术学院党委牵头组织师生成立创作团队,并邀请中国美协专家指导,最终呈现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篆刻等五大类别的87件作品。师生以艺术之手还原先贤风范,融教育情怀、科学精神与艺术表达于一体,部分作品将学校早期拆除教学楼的红砖研磨入画,象征办学传统的赓续与精神的传承。
“先生向北”不仅是一次美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担当使命,将个人成长融入吉林振兴与国家发展的大局,体现了“向北而兴、守土有责”的时代精神。
典范:薪火相传,从课堂走向社会现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动美育从校园走向社会,构建起了校内与校外双线并行的美育实践体系。
“民艺传薪”展览汇集2023级美术学专业学生的72幅作品,设置“溯源·活化·浸润”三大板块,展现民间美术的现代转化与教育应用。学生通过创新演绎传统元素,不仅加深了对文化根脉的理解,更开发出了一批适用于中小学美育教学的典型课例。学校组织师生深入一汽集团、光东村、梨树玉米基地、查干湖等地,通过写生、访谈与调研,亲身感受工业振兴、乡村变迁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在拓宽学生创作视野的同时,也强化了其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以美育人:吉师经验的启示与展望
学校通过“美育浸润工程”,实现高端展览、教学创新与社会实践三维联动,构建出了融合地域特色与国家视野的育人体系。无论是承接国家级艺术展览,还是深耕地方文化传承,抑或是扎根现实采风创作,都体现了学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锤炼了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其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有效服务了吉林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
学校用实践证明了美育与思政融合的可行性与示范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吉师经验”。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展览+教学+社会服务”机制,持续打造“吉光凤羽”“先生向北”等品牌项目,在推动美育改革、服务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李雪飞 商应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