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迎来73周年华诞之际,学校正式举行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仪式,并创新性地与旅游学院实行“合署办公”。这一举措,开启了2个学院协同发展的新纪元,也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40载根基 铸就特色之路
自1985年应国家旅游业发展需求成立以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作为全国最早的旅游本科教育基地之一,学院不仅构建了完善的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更锤炼出“融贯中外、自强不息”的独特气质。其旅游管理专业跻身国家级一流专业,依托人文地理研究所的学科优势和多语种旅游译介中心的传播力量,在服务西部文旅发展、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成果丰硕。
40年间,近5000名毕业生以“爱国底色浓、外语特色明、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佳”的标签,活跃在国内外的外交、旅游、教育、外贸等领域,涌现出包括人民文学奖传播贡献奖获得者董宇辉、驻美公使井泉、驻日总领事詹孔朝、著名学者杨东、知名企业家姚旻汐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代表,成为学院高质量育人的最佳注脚。这份深厚的积淀,正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AI新引擎 激活融合之势
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学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演进,顺应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战略,特别是文旅产业智能化转型大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合署办公模式充分发挥2个学院的协同优势,通过“人工智能+”为传统旅游、人文地理学科注入新动能,开辟智慧旅游、数字文旅、空间计算等新兴研究方向,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精准对接行业对“懂旅游、会管理、善用AI”人才的迫切需求。
面向未来,学院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旅游”交叉学科建设。重点发展旅游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智慧景区管理与运营、文旅场景虚拟仿真与增强现实、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智能解说等前沿领域。设置“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文旅概论”“机器学习与旅游应用”“文旅虚拟仿真技术”等一批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积极联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智慧文旅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中心”,聚焦旅游消费行为智能预测、个性化推荐、文旅资源高精度数字化建模、智能导览等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的落地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力争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文旅”领域的教育、科研与创新高地。同时,深度激活陕西旅游研究院的智库功能,强化其在区域文旅发展中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人文地理研究所的空间分析与社会治理研究能力,探索数字人文地理研究新范式;拓展多语种旅游译介中心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学院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将人工智能与旅游融合的特色融入与韩国、澳大利亚等海外院校的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打造“丝绸之路旅游教育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强化产教融合,联合政府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完善“校内实训—国内实践—海外实习”三级实习实训体系,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文旅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为西部旅游事业发展输送更多卓越人才。
面向未来 担当育人之责
40载砥砺前行,积淀的是深厚底蕴与辉煌成就;新学院应时而生,开启无限可能与广阔未来。旅游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的这次“携手”,不仅是跨学科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旨在探索一条以技术创新驱动人文社科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学院将坚定不移地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以培养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携手并肩,向着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旅游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高地”的目标奋勇前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西外智慧”。
(作者:庞闻 王丹)
